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 学院首页
  • 学院概况
    • 工作机构
    • 岗位职责
    • 师资队伍
    • 学科建设
  • 规章制度
    • 教学规章
    • 科研规章
    • 人事规章
    • 研究生培养
  • 教育教学
    • 教学研究
    • 实践教学
    • 教学信息
    • 教学论坛
  • 科学研究
    • 科研平台
    • 学科建设
    • 理论前沿
    • 科研信息
  • 思政讲坛
    • 求是讲坛
    • 视频资料
    • 思政报告
    • 学研习作
  • 招生招聘
  • 党群工作
    • 党建研究
    • 党务工作
    • 工会工作
    • 学团动态
  • 图书情报
  • 下载专区
  • English
  • 理论广角

  •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19 2024-07
    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研究述评 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研究述评张克 刘馨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新时代谱写了改革开放新篇章。本文拟系统梳理评介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代表性英文文献,从他者视角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非凡成就、历史意义和前景走向,客观认识英文研究成果的理论贡献与局限性,...
  • 12 2024-07
    全面理解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六个必然要求” 全面理解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六个必然要求”代晓灵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集理论之思,汇大家之言。《理论圆桌会》栏目,紧跟理论热点,关注理论动态。本期主题: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决定中国式现代化成败的关键一招。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明确指出“六个必然要求”,深刻揭示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的时代意蕴。...
  • 12 2024-07
    延安时期毛泽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全景式考察 延安时期毛泽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的全景式考察王炎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开展实践的过程中,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持续推进党的哲学理论创新,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历史性飞跃,赋予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特点”和“中国形态”。回顾历史,毛泽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创者,延安时期是毛泽东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发展最为重要的阶段。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基之作——《实践论》《矛盾论》的诞生 ...
  • 12 2024-07
    一源两流论:基于三分法对儒学发展脉络的重新判定 一源两流论:基于三分法对儒学发展脉络的重新判定杨泽波摘 要:三分法源于对孔子思想结构的分析,将与成德成善相关的要素划分为智性、欲性、仁性三个部分,突破西方理性、感性两分模式束缚的一种方法。就道德践行问题而言,从三分法的视角出发,儒学发展内部有一个“一源两流”的现象。“一源”指孔子,其思想内部呈现为智性、欲性、仁性的三分结构。“两流”指从“一源”分别引出的仁性之流和智性之流,前者以孟子及后来的心学为代表,...
  • 08 2024-07
    深刻把握新时代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五个关键点 深刻把握新时代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五个关键点路向峰在新时代坚持和推进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本质要求之一,也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党在新时代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 08 2024-07
    历史虚无主义软性叙事:内生机制与应对策略 历史虚无主义软性叙事:内生机制与应对策略罗红杰一、问题的提出历史虚无主义是以虚构、解构、重构历史为手段,以虚无历史为目的的危害极大的错误思潮。它不仅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历史虚无主义对汇聚党心民心、凝聚社会共识、增进历史自信、强化政治认同具有严重的阻滞和破坏效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专家学者、...
  • 03 2024-07
    列宁对俄国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列宁对俄国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贾淑品19、20世纪之交,不仅是资本主义进入相对“和平”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马克思主义快速发展和传播的时期,同时还是马克思主义与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反复较量的时期。“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的胜利,逼得它的敌人装扮成马克思主义者”,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往往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打着革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这就导致了其理论更具有迷惑性。当前国际国内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复杂,...
  • 01 2024-07
    中国共产党人是列宁主义最忠实的捍卫者、传承者和创新者 中国共产党人是列宁主义最忠实的捍卫者、传承者和创新者——纪念列宁逝世100周年王伟光2024年是无产阶级革命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列宁辞世100周年。纪念列宁最好的方式就是传承他的伟大思想,沿着他所开辟的正确道路奋勇前行,接续推进他未竟的事业!列宁带领俄国人民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让科学社会主义的种子在俄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并在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坚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 01 2024-07
    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理论自觉、话语创新与问题应对 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理论自觉、话语创新与问题应对张志洲尽管“话语权”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随着中国学者对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福柯思想的引介而进入中国,但“国际话语权”却是近十多年来才兴起的一个新词,而它的流行也与中国对国际话语权的重视有关。事实上,中国正是国际话语权概念的发源地。目前可以查找到的公开资料显示,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于2006年11月14日在中国文联第八届全国委员会、中国作协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首次使用了“...
  • 24 2024-06
    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伍爱群内容提要城市治理的成效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强党建引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加强社区治理、积极运用数字化治理技术。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截至2023年末,...
  • 21 2024-06
    人工智能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与对策 人工智能对国家文化安全的影响与对策夏春晖在当下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的浪潮中,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正引导全球文明经历一场根本性的转变。依托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力、传感器网络和脑科学等尖端技术,人工智能呈现出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和自主操控等一系列突出特性,这些特性正在对国家文化安全建设、治理体系变革以及国际格局变动产生深远影响。在此变革时期,我们必须全方位洞察人工智能对我国文化安全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 17 2024-06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核心特质与主要优势 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核心特质与主要优势蔡礼强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实现正确领导的“成功之道”和治国理政的“传家法宝”,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和极大重视。鉴于群众路线具有多方面的丰富内涵和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的众多学者持续对群众路线进行多维度、多方面的全方位深入研究。虽然目前关于群众路线的研究在数量上已相当可观,但关于群众路线核心特质与本质属性究竟为何的研究却极为薄弱而且观点不一。...
  • 17 2024-06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王伟光“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活的灵魂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的真谛,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概括。毛泽东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概括为中国共产党全部言行的思想基础、基本遵循和理论指南。邓小平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极端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评价,...
  • 14 2024-06
    国际共运史视域中的自我革命观 国际共运史视域中的自我革命观柴尚金 安雅琴习近平指出:“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纵观170多年的国际共运史,马克思主义政党将科学理论付诸实践,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开展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使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取得社会主义事业的彻底胜利,实现长期执政,必须保持初心使命,全面从严治党,将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 12 2024-06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基于唯物史观的考察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基于唯物史观的考察周丹唯物史观认为,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受政治条件的制约。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文化的实质体现社会实践的发展程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实践,是当今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的最集中体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是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经验在思想观念上的凝练和升华。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 11 2024-06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陈雨露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
  • 11 2024-06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数字资本主义价值运动新论域 生成式人工智能和数字资本主义价值运动新论域黄再胜近年来,新一代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技术的高创新、强渗透和广覆盖,已经对数字资本主义价值生产、实现和分配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和令人眼花缭乱的升级迭代,极大地激发了数据要素的价值潜能,并促进了数字生产力的整体跃升,标志着人类知识生产进入了大模型时代。资本主义发展史表明,每一次重大技术创新及其衍生效应都会引发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生产体制的变革。...
  • 03 2024-06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研讨会发言摘编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篇章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  杨  耕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这一重要思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思想文化建设和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问题,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西欧,马克思一生的主要理论活动是在德国、...
  • 01 2024-06
    “第二个结合”形成的历史逻辑 “第二个结合”形成的历史逻辑冯继康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他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能够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关键就在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的关键就在于‘两个结合’。”“两个结合”的理论开创了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新格局,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 01 2024-06
    传统文化的社会化及其现实价值 传统文化的社会化及其现实价值胡安宁摘 要: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在机制层面对传统文化社会化过程进行细致考察。基于认知双元过程模型,将个体的认知过程(“思”)细化为反思性认知与直观性认知两类,进而结合个体对传统文化的“表述”(“言”)和“行动”(“行”)面向,尝试从“思与言”和“思与行”的区分角度构建“片言—俱言—遵行—践行”的四分类传统文化社会化分析框架。通过“濡化”和“涵化”...
共1662条 首页上页1...678910...84下页尾页

Copyright 2023 © 武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黄家湖西路10号

邮编:430065 鄂ICP备05003334-1

设计支持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微信扫码二维码
武科大马院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