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经验
林婷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性,因为“健康洁净的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优良作风的生成土壤,是党的旺盛生机的动力源泉,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条件,是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历史使命的有力保障,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非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鲜明标志”。实践证明,“政治生态好,人心就顺、正气就足;政治生态不好,就会人心涣散、弊病丛生”。因此,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历史经验,着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对于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运用唯物史观认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发展逻辑
党内政治生态是指党组织和党员生存发展的环境、氛围、风气、习惯等综合状态,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从政行为。党内政治生态概念虽然提出比较晚,但作为一种政治现象,从党的成立之日起就已经存在了,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它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1.党内政治生态是客观存在的
党内政治生态是党的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政治现象,是“历史的结果”,遵循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从历史发展的客观实在性来看,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政党都不可避免地存在于世界潮流和时代发展的历史方位中,受其决定、影响和形塑。党内政治生态生成于特定的历史环境,根植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从历史主体的自觉能动性来看,党作为国家重要政治主体,通过政治实践作用于历史环境,并以此推动国家发展和历史进程。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党内政治生态维持着党应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是党实现“自我革命”的主要载体,也是党进行“社会革命”的重要保证。中国共产党遵循党内政治生态与历史环境互联互促的规律,顺应时代,主动作为,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百年历史。因此,从历史纵向维度挖掘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需运用唯物史观深刻认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发展逻辑。
2.党内政治生态的生成和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具有综合性
第一,党内政治生态构建的主体是人。人是历史的主体,对历史的发展发挥着建构性和创造性的作用。党内政治生态这一“历史结果”在深层次上是作为系统基本单位的党员个体,为实现代表大多数人利益的阶级目的,发挥主体意志、情感、精神等作用,在政治活动的实践中形成的整体“力量”的产物。这也就意味着每个党员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承担相应的责任,党员及其行为活动是我们观察党内政治生态的风向标。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是环境,个个是生态。领导干部要做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表率。所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关键在人,表现为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的统一,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的统一。
第二,党内政治生态是由诸多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世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联系”的观点是理解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前提。党内政治生态是由政党自组织系统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形成的环境和状态,也是国家宏观环境的一部分。因此,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核心是在关联性、动态性和整体性中处理好多重关系,表现为在内部建构上党的建设各方面内容的相互协调,在外部辐射上与经济生态、文化生态等的相互影响。
第三,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致力于在系统中实现总体上的均衡发展并达成统一的政治目标,向预期的历史方向发展。历史的运动规律在于其运动的过程总是呈现为许多因素相互冲突、相互作用,最终“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的结果。在政党共同体中,尽管党内政治生态系统本身蕴含着多种组合因素和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是党内政治生态生成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但党内政治生态之所以是“合力”的结果更在于党的核心领导起到的“统领”“调控”的作用,通过共同的政治目标统一意志,使各种因素有序地“集合”成“正向”力量,引领发展。因此,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应注重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主要表现为坚持民主与集中的统一、秩序与活力的统一。
3.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党立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主动担负历史使命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使命意识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的体现,在百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得到很好的践行和演绎。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革命与战争的大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大地上诞生,担负起领导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使命,从一个由少数先进分子组成的党逐步发展壮大,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凝聚起各阶级革命力量,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立了新中国。这一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重点在于在革命实践中创立并健全党的组织体系,与错误思想作最坚决的斗争,形成并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以指导中国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从领导人民夺取政权的党转变为全面掌握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担负起带领中国人民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任务。这一时期,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内容侧重于通过作风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和整肃党内腐败等举措使党经受住执政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侧重于总结党内政治生活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推动管党治党走向体系化和规范化。在社会的巨大变革中使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团结了一切建设社会主义的力量,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使中国走上了富起来的快车道。
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条件深刻变化。“当前中国处于近代以来最好的发展时期,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是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所处的历史背景。世界将进入一个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变”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日益增多,这些变化将对党内政治生态的现实基础产生深刻影响。这一时期,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布局下,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直面长期执政条件下的“四种危险”,聚焦于对党内政治生态的持续净化和优化,以高度的党内自觉经受住“四大考验”,以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基本经验
党内良好政治生态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实践中逐渐构筑起来的,反映了党的基本组织秩序和整体政治面貌,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当然,党内政治生态的良好局面也并非一劳永逸的,需要我们探索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内在规律,在新的征程上持续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凝聚起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的力量,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良好环境。
1.以政治建设为统领
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党的百年奋斗实践证明,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是带领我们国家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保证,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目标旨在使党在领导人民进行各项事业的过程中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彰显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本色。因此,评价党内政治生态优劣归根结底在于其是否立足于政党的根本立场,服务于政党的根本宗旨,依循政党代表的阶级意志,体现政党代表的根本利益,其实质就是党内政治生态所遵循的政治原则。可以说,政治建设决定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方向和效果,是筑牢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政治原则的基础性工程。历史经验证明,我们党之所以能在复杂多变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环境中抵御住各种风险和挑战的考验,在经历挫折和动荡后仍然保持党内政治生态的持续稳定、平衡有序、团结统一,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各个时期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党历来重视政治建设,牢牢抓住了政治建设这一根本。
在政治建设中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遵循。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本色,也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政治最根本就是要讲党性”。中国共产党作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了无产阶级政党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政党本质属性,并将其落实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实现了党性和人民性的内在统一。从理论上看,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是无产者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就是无产者本质的最高表现,就是无产阶级利益最高而集中的表现”,而人民性则是党在政治实践中对党性的具象表达,“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党性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从实践上看,一方面,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从为人民谋解放,到为人民谋富裕,中国共产党在践行党性中不断丰富人民性的内涵;另一方面,“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党的十六大修改的党章将党的性质由“一个先锋队”拓展为“两个先锋队”,党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民性中深化对党性的认识。
始终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政治建设的行动准则,贯穿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全部发展历程,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具有价值指引的方向性意义。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百年实践生动演绎了这一根本原则。从政治路线的制定、政治信仰的锻造和政治纪律的强化中将党的立场与人民立场相统一,将党的利益与人民的利益相统一。具体来说,一是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制定符合最广大人民需求的纲领和路线。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阐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即“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是“我们的出发点”。在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牢记“我们为什么出发”,牢记“国之大者”,为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起到重要的作用。二是锻造“一切为了人民”的政治信仰,保持感恩人民、敬畏人民、服务人民的政治立场和站位。作为党内政治生态的价值支撑,政治信仰始终是党性修养的重要内容,通过党性教育,使全体党员忠诚于党和人民。三是坚持以人民是否赞成、拥护和满意作为强化政治纪律的准绳。是否严守政治纪律是对党性强弱的考察和检验,党在自身的发展中接受人民的监督,形成严明的政治纪律,对违反政治纪律的党员干部进行严厉惩处,保护人民的利益。实践反复证明,脱离了党性与人民性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就失去了基本遵循,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政治建设中实现全党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统一,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内生性动力。内生性动力是党内政治生态抵御外部影响和风险,持续不断涵养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实现党内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源泉。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党进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和自我革新的过程,其根本的动力来源于党对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认识,来源于党进行自我革命的勇气,更来源于党是我们国家坚强领导核心的历史必然。这是党在自身建设和发展中注重内在要素和内在根据的经验总结,是党的建设百年实践呈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和行动上的自觉,依靠的仍然是全党上下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努力。进入新时代,我们党提出,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使全党上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党的领导干部在政治上都要站得稳、靠得住,对党忠诚老实、与党中央同心同德……把‘四个意识’转化成听党指挥、为党尽责的实际行动。”坚持党的领导是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促成要素,是党的建设的主心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要形成统一的行动就需要有统一的领导,就必须有统一的思想。因此,实现全党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统一关键在党的政治建设。
百年来,党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统领全面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的首位,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各个时期发挥了统一步调的重大作用。一是发挥党章的政治作用。中国共产党是围绕自己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一方面与时俱进地修订党章,把党的优秀经验成果写入党章,在党的百年历史上,《中国共产党章程》经历17次修改,使党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趋于成熟,完善了党的执政体系。另一方面把学习党章作为党员的重要政治任务,将其融入日常党内政治生活和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求党员学习、践行党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思想统一,首先是对党章认识的统一;全党行动一致,首先是在执行党章上的一致。”二是维护党中央的权威。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是政治建设的核心议题。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使革命斗争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此后,党在各个历史时期与弱化党的权威的思想和行为作坚决斗争,探索形成巩固和加强党中央权威的制度和体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力推进党的政治建设,要求全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历史证明,只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才能保证“党领导一切”的政治生态持久稳固,这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指出的:“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三是坚持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体现了党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是落实党性原则的具体工作路线。经历百年风雨,群众路线是党在历史长河中保持初心不改、焕发强大生命力的秘密,也是党能经受挫折和考验的底气,成为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最显著标志和最大的政治优势。因此,党的政治建设要紧扣民心这个最大的政治,依靠群众路线,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汲取智慧和力量,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生成强大动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夯实党的执政根基,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
2.始终坚持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制度治党、精神塑党的统一
党内政治生态在结构上体现为一个由执政系统内部各要素组成,具有整体性、层级性和动态性特征的生命有机体。它包含由党员和党组织构成的主体要素,由领导体制、制度法规、权力机制等组成的客体要素,以及包含主体作用于客体产生的精神、作风等衍化物。所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内容不仅注重各要素的建设,也注重从整体上对各要素的关联性建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始终从内容层面上的四个要素出发,探索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制度治党、精神塑党的有效统一。
思想建党是基础。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党深刻认识到思想建设是党员干部保持政治定力的根本。在创立之初,面对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和一个组织基础复杂的党组织,如何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建成一支思想认识统一的革命队伍,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重要任务。年轻的中国共产党由于斗争经验不足,在党组织和军队内部均存在错误思想。1929年召开的古田会议,认真总结了红四军建军以来的经验,指出“红军第四军的共产党内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这对于执行党的正确路线,妨碍极大”。“古田会议所做的努力,会议决议所规定的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着重从思想上建党这一独特的党的建设道路”。为迎接全面抗战的到来,党一方面加强思想理论建设,毛泽东在1937年完成了《实践论》和《矛盾论》两部重要著作,从思想路线的高度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使党能够在国共合作抗战的复杂环境中,正确地解决各种问题。另一方面在根据地开展整风运动,“实现了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全党的新的团结和统一”,创造了通过整风解决党内思想问题的新形式,并将这一优良传统不断传承和发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新的执政条件下创新党的思想建设,思想建党原则得以进一步贯彻和深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体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通过“抓好思想教育这个根本”,把党的思想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特别注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才使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胜利和挫折面前都能经受住考验,始终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可以说,加强思想建设是党员坚定理想信念、锻造党性觉悟、增强政治“三力”的重要途径,是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价值支撑。
理论强党是核心。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从创立之初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但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党依据中国国情和具体实践,探索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提供思想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党的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我们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生动演绎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历史性飞跃,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成果。党的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确立科学发展观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用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可以说,党的发展历程是守正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体现了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鲜明特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是我们党能战胜风险挑战的“定海神针”,也是党内政治生态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制度治党是保障。制度治党是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党的建设领域的体现和运用,是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要方面,党对制度建设的探索就是党的建设实现法治化的过程。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将党章的内容和党纲的内容合在一起。到二大时,党制定了第一个正式的章程,分六章二十九条,详细规定了党员条件、入党手续、党的组织系统,以及党的组织原则、纪律和其他制度”。这在当时对于把党建设成为很严密的、有纪律的组织是非常必要的。在各个历史时期,党进一步对党章进行完善修改,出台包括军事法规、组织法规、宣传教育规定、党员干部法规等在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也是十分重要的党内规矩”,丰富了制度治党的内容。2013年,《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和《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出台,党内首次拥有了正式的党内“立法法”。可以说,从单项制度的建设到注重制度间的衔接,从实体性制度到程序性制度的探索,从制度延承到注重制度创新,从制度执行到注重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治党在深化规律认识中不断走向科学化和规范化,党的组织制度筑牢了党的领导体系,党内生活的主要领域基本实现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具有更加长远的意义。在建党百年之际,我们已经全面建成了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精神塑党是动力。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历史变革息息相关,产生于远大理想与现实困境的矛盾中。在深重苦难中推翻“三座大山”,在内外交困中守成创新,在变局激荡中闯关夺隘,可以说,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上取得的每一次胜利,实现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党员干部的精气神。百年来,党依靠它涵养正气、提振士气,激发出了磅礴的力量,历经磨难终成长,历经坎坷终壮大,为完成国家使命和民族任务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近代以来,面对千疮百孔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创建了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形成了革命精神。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发扬赶考精神,战胜了困难,巩固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发扬改革精神,勇于创新,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新时代,面对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和矛盾复杂的社会转型,中国共产党人赓续红色血脉,极大丰富历时态的党的精神谱系,将凝聚起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事实证明,党的伟大精神是涵育党内政治生态的根基,是党内政治生态展现出的无形且强大的力量。
思想建党与理论强党、制度治党、精神塑党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构成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有力举措。四者只有紧密结合、共同发力,才能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伟大战略目标。
3.始终坚持党的组织体制建设与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相统一
党内政治生态具有与自然生态相似的生态结构性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党内政治生态是由政党体系内部包含纵向的层级结构生态关系和横向的同位次并列结构生态关系共同构成的复合系统。结构性反映了党内政治生态所展现的政党共同体之整体性存在的内在机理,以党的组织体制建设为现实特征,以完善执政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实现国家政权的稳定。然而,党内政治生态区别于自然生态、彰显政党共同体特质的地方更在于它创造了除物质之外的精神财富,即党内政治主体在政治活动中必然产生的政治认知、情感、评价等要素集合成的具有共同性价值导引的文化氛围。文化氛围所呈现的是党内政治文化以其潜移默化的力量强化政党共同体的系统性逻辑,以政党意识形态和核心价值同化个体的价值观,对政治主体形成强大的整合力,涵养内聚性的党内政治生态。所以,党内政治生态的稳定有序、良好健康必须始终坚持党的组织体制建设与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相统一。
党内政治生态稳定有序的关键在于坚持完善党的组织体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生态恶化现象“看起来是风气问题,往深处剖析又往往是体制机制问题”。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对于加强党的领导的意义,不仅体现在党的科学理论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上,体现在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上,而且也体现在党的严密组织体系和强大的组织能力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从一个仅有50余人的党组织发展为今天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大党,依靠党的组织体制建设将这些具有共同阶级属性、起着先锋模范作用,但又是独立的、分散的个人牢固地、紧密地凝聚起来。
一是不断健全组织体系。建党初期,党的建设的迫切任务是迅速在各地建立和健全党的组织机构。党的二大制定的党章“要求从党的中央到基层组织都要有严密的组织系统,要有集权精神与铁的纪律”。为保证党在革命洪流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体系建设主要融合于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中,坚定的组织建设使中国共产党在极端艰难曲折的斗争中发展并逐渐成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在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中不断深化党的组织机构改革。2018年3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是党的组织机构适应新时代历史条件变化所作出的重要调整。
二是不断完善组织制度。党的组织体系从根本上讲是党的活动的制度框架,是党的组织制度的实现形式。民主集中制作为根本组织制度,是党在吸取政党发展的经验教训,从党的性质和目的出发作出的正确选择。党在革命实践中将这一根本制度具体化和细化,形成了党的组织制度框架,并在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将其完善。事实证明,组织制度建设是党的领导事业获得成功的保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健全维护党的集中统一的组织制度作为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要内容,纳入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立健全包括组织设置、组织生活、组织运行、组织管理、组织监督等在内的完整组织制度体系”。为新时代从制度方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作出了顶层设计。
三是不断改进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党的组织形式与工作方法,是依据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和党的政治任务来决定的,必须具有一定限度的灵活性。”现代社会的多元本质要求执政党必须在多元化的执政资源基础上建立更具适应性和包容性的执政体系,形成能容纳社会多样化发展的组织空间,以促成党内政治生态优化重构需要的结构开放性和关系协调性的内在机理。这一过程的实现需要探索新方法。总的来说,党在推进国家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完善党的组织体制,使政治领导实现了稳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既为社会转型时期的剧烈震荡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防止社会失序,保障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发展,又能为政治体系吸收、同化、消解和融合各种利益和要求提供可能,满足社会变革的需要。
党内政治生态的健康需要加强党的政治文化建设。如同文化对国家和民族的意义一样,党的政治文化对执政党而言也弥足珍贵,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党内政治生态。它滋养着党员的精神世界,丰润着党的价值系统,展示着党的文化底蕴,是党的政治生活的本质,是处于党内政治生态最深层次的能量。积极进步的政治文化必然有助于形成健康良好的政治生态,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海晏河清”。中国共产党有着重视文化建设的优良传统。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斗争中构建了“革命文化”,凝聚形成了为民族独立而奋斗的磅礴力量。和平年代,党传承“红色文化”,以“先进文化”为引领,大刀阔斧实行改革,“破”“立”并举,乘风破浪、勇往直前。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的概念和重要命题,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长征路上再出发。加强党的政治文化建设,需要紧紧抓住政治文化建设的规律。一是牢牢抓住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的政治性原则。党的政治文化是党的本质属性的直观反映,文化建设需以政治建设为根本,大力倡导和弘扬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清正廉洁等价值观,保证文化的先进性。二是强化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的生动性。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要把先进党内政治文化和政党价值观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之成为广大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三是注重党的政治文化建设的融合性。注重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弘扬革命文化,运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不断提升党员干部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四是坚持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创新性。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员队伍变化,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内容、载体和方法,使党的政治文化繁荣昌盛。总之,坚持不懈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必须重视培育积极健康的政治文化土壤,以正气充盈的政治文化温润滋养党员干部的思想和灵魂。
4.始终坚持党内建构与党外辐射相统一
党内政治生态具有渗透融合、协同发展、平衡稳定和优劣评价四个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以党内政治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为前提,从内外两个向度体现党内政治生态系统作用和效能的发挥,维系党内政治生态生存和发展的现实意义。党内政治生态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党内政治生态也有其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首先是与党内政治生态具有较高同构性的宏观政治生态,其次是反映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社会结构的转型变迁、文化精神的引领渲染等在内的国家整体生态,党内政治生态身在其中,受其作用和影响。一方面,党内政治生态面对外部条件的变化,自觉启动适应性功能进行应对,主动调整为能解决矛盾的要素结构和系统构成以实现基本的平衡,进行结构和功能趋于完善的党内建构,以此进行执政资源的整合。另一方面,通过党内构建的改革和创新,以此来刺激党内政治生态的优化,并以表现为强制力的政策法规层面的渗透和表现为非强制力的精神文化层面的渗透,实现党内治理优势向党外整体输出的辐射效果。可以说,党内政治生态呈现的一种党内外生态联动与制约图景,在微观和宏观上表达了其本身蕴含的开放性是党内政治生态生存的首要条件。所以,从历史实践来看,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历来坚持党内建构与党外辐射相统一,就是坚持把自我革命和社会革命结合起来,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实现政治文明,完成国家社会的整体进步。
党内建构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出发点。执政党是国家政治的核心主体,其自身建设不但关乎自身存亡,更关乎国家存亡。历史经验表明,要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就必须保证党的领导权威的集中统一;要解决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就必须不断提升党的领导能力;要实现社会的永续进步,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方式的与时俱进。革命时期,毛泽东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提出,“任何的革命战争如果没有或违背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领导,那个战争是一定要失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证明了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指出:“搞好安定团结,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需要加强党的领导,把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发扬起来,坚持下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证明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进入新时代,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国内改革任务更加艰巨,但我们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开创了崭新局面,彰显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实践证明,其一,中国共产党是党的领导事业的开创者。“打铁还需自身硬”,开创事业需要对情势有正确的把握,还要有善于抓住机遇的魄力以及与困难斗争到底的意志。无论哪一个方面都对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挑战。所以,每一次思想观念上的进步,每一次制度体系上的创新,每一次实践工作上的突破,都是党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实现的。其二,中国共产党是党的领导事业的推动者。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这是一条走向更高级社会形态的光明之路。按照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总是推动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虽不能直接产出真金白银,但无形的干部优良作风和干群凝聚力,蕴藏着无穷的生产力,是国家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推动力。其三,中国共产党是党的领导事业的引领者。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先锋队”的界定表明了将作为党的领导事业的带头人的政治担当,党的先进性除了表现在我们所信奉的思想的先进性之外,还体现在为了人民利益始终走在国家和民族事业的前列,这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能力。党的领导事业需要汇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之奋斗,更需要党能在面临社会变革时永远保持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和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勇立潮头的自信。
党外辐射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归属。实现党外辐射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必然。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并不止步于自身的完善,最终目的是通过实现党内政治生态的优化以夯实党的执政地位,更好地发挥领导作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党内建构功能实质上是在党外辐射的过程中完成的。党的领导事业是人民群众自己的事业,必须最广泛地动员他们参加,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得到他们最有力的支持,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确保中国共产党长期植根于群众,能最有效地把人民群众动员组织起来。回顾历史,党的一大通过的第一个纲领明确指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围绕这一原则,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人运动,创建人民军队,建立革命根据地,与敌人进行长期艰苦的斗争,完成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次伟大社会革命。在建立新政权后的长期探索中,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通过改革开放的第二次伟大社会革命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体现出来。正如邓小平所言,“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及其他制度,是为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速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新时代,党以“壮士断腕”之气魄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老虎”“苍蝇”一起打,“党内正气在上升,党风在好转,社会风气在上扬”,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两者交织于历史的时光画卷中。面对战争,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以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以几十万英勇党员和几万英勇干部的流血牺牲,在全民族几万万人中间起了伟大的教育作用。”面对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像英雄模范那样坚守、像英雄模范那样奋斗,共同谱写新时代人民共和国的壮丽凯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保障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以党风熏染政风、社风、民风,推进国家文明的历史进程。
三、在传承和创新中持续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事业取得重大成就,为新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党清醒认识到,外部环境变化带来许多新的风险挑战,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长期没有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以及新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管党治党一度宽松软带来党内消极腐败现象蔓延、政治生态出现严重问题,党群干群关系受到损害,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受到削弱,党治国理政面临重大考验。”面对这些重大考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着力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纳入全面从严治党的总体部署,在全面从严治党的系列“重拳”下,“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从党的奋斗历史中汲取前进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发展,从百年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历史中继承优良传统,汲取宝贵历史经验,立足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现实基础,研判党内政治生态出现的新问题,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坚持不懈把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向纵深推进。
当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凝聚力向心力空前增强,但执政的政治基础仍需不断夯实;党员党性修养不断提升,但进行自我革命的自觉性主动性仍不足;反腐败斗争取得重大进展,但与形成系统性反腐倡廉制度体系目标还有差距;反对“四风”收获实效,但在引领全社会形成新的风气上还需加强。这些构成了未来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着力点。
1.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化解动摇党执政基础的风险隐患
坚持党的领导是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现实需要。由此,要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就要用好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首当其冲的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守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底线,打好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这一大厦的基础,党员、干部个人才能在提高政治站位上牢牢捍卫“两个确立”,在提升政治信仰上增强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从而在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中保持政治认同、政治自信和政治定力,党的全面领导才能在全党上下得到具体贯彻落实,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才能在新的伟大实践中得以不断凸显和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针对党内一段时期以来存在的不少落实党的领导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等问题,特别是对党中央的决策部署阳奉阴违,不担当不作为,政治意识淡薄,政治立场不坚定等问题采取了果断解决措施,对不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特别是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两面人”进行严肃查处,从各个层面有力维护了党的核心和党中央权威,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党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
当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也面临着复杂的内外部形势,在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的影响下,西方一些国家罔顾事实,恣意歪曲抹黑中国共产党的形象,企图动摇党的执政基础。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应高度重视这一外部风险,同时,警惕党内自由主义、本位主义、保护主义等隐患,继续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历史经验表明,党的领导应该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在全面性建设上,将党的全面领导覆盖每条战线、每个领域和每个环节,抓具体抓落实,确保党的领导显实效。在系统性建设上,既坚持党的科学理论的指引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注重党的领导作用的发挥,又注重党的领导体系及制度的完善。在整体性建设上,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党的建设全过程各方面,形成改革联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推动政治优势整体转化为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治理效能。
2.保持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勇于自我革命,激发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内生性动力
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征程中秉持党性、锤炼党性,执着坚守、一以贯之,虽经历时代变迁,仍不改其本真的红色血脉。了解过去、思考当下和展望未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激励着我们赓续红色血脉,不畏艰难险阻,奋勇前行。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需要传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推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不断向纵深发展。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揭示,“一百年来,党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勇于刀刃向内、刮骨疗毒,保证了党长盛不衰、不断发展壮大”。可以说,正是因为具有伟大斗争精神和勇于自我革命的品质,才使得我们党能够不断实现自我净化和自我革新。
伟大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实践中经过千锤百炼形成的。党的百年斗争历史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本色的诠释,历史经验表明,“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在斗争中学会斗争,在斗争中壮大提升。党内政治生态系统要增强适应性和包容性就要积极应对解决不断变换的外部需求与内在功能供给之间的矛盾,认识矛盾与解决矛盾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斗争的过程,就需要保持和发扬伟大斗争精神,练就斗争本领,敢于发现问题,直面问题,聚焦新发展阶段新的斗争内容和新的斗争任务,在重点专项治理中求突破,在阶段性治理中见成效。
打铁还需自身硬,斗争精神的有效发挥也需要一个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伟大政党。党的伟大之处何在?“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进入新时代,我们党在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的实践中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刻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必须坚持把思想建设作为党的基础性建设,必须坚决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严明纪律整饬作风,必须坚持以雷霆之势反腐惩恶,必须坚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必须坚持构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六个必须”提出了基本要求,需用初心使命砥砺全党,用知史爱党厚植政治情感,用理论学习滋养政治灵魂,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形成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
3.建立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长效机制,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
成绩不是可以躺着休息的功劳簿,而是向着目标再出发的新起点。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在坚持中深化、在深化中发展,实现党内政治生态根本好转”。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由此,党内政治生态实现根本好转。当前,管党治党的成果还有待进一步加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手段和技术有待于进一步创新。特别是“腐败和反腐败较量还在激烈进行,并呈现出一些新的阶段性特征”。
的确,党内政治生态的问题往往具有复杂性,“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腐败现象就不会根除,我们的反腐败斗争也就不可能停歇”。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中国共产党在历史条件不断变化中进行自我革命的持续性状态,只有“既拿出当下‘改’的办法,又推进长久‘立’的机制”,以“全面从严治党一直在路上”的理念,形成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长效机制,在“常”和“长”的动态治理调适中,才能坚决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党才能不断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全面从严治党才能不断取得实效。
4.以“政党治理”推动“国家治理”,增强党内政治生态成效的向外辐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这一重要论述蕴含着“政党治理”与“国家治理”的辩证关系。“政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保障,“国家治理”是“政党治理”的本质要求。“中国之治”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标,其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变革,需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和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强大政治力量,更需要探索长期执政条件下实现“中国之治”的有效途径,对实现以党内政治生态优化为目标的“政党治理”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方面,通过党内政治生态优化,为“国家治理”提供根本方向和基本遵循。当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需在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经验,做好“两个转化”:一是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成效转化为党建在基层治理中的政治引领力。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成效需要在实际工作的展开中获得检验。当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转化为政治引领力的支撑体系还不够健全,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的动能不足,整体上政治引领的针对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将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所锻造的执政本领转化为强大的治理能力。新时代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主基调是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净化中促优化,这就需要党员干部既做到恪守正道,又不裹足不前,克服由“思维固化”引起的“创新不足”,由“思想惰性”带来的“本领恐慌”,在守正创新中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在“两个转化”中得以体现。
另一方面,通过党内政治生态优化,为“国家治理”提供不竭的动力。“中国之治”不但需要党的坚强领导,更需要全国各族人民的主动参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广大人民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当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系统性、协同性还不够,需着力提高党依法治理党内政治生态的能力,提高党对政治生态治理资源的有效整合能力,增强党在政治生态治理中运用现代工具的实践能力。用党内政治生态优化所倡导的清廉执政和公开执政涵养出廉洁诚信的社会风气,用高效执政和民本执政涵养出勤勉奋进的社会风气,用科学执政和民主执政涵养出简洁明朗的社会风气,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凝聚人心,汇聚民意,积累强大正能量,实现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中国之治”。
(作者简介:林婷,厦门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