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弘扬路径
张士海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重要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并称其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伟大建党精神自形成以来,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得到积极弘扬,作为党的精神之源,在不同历史阶段与实践主题下呈现出多种精神样态,这些精神样态共同构筑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成为我们党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的当下,更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赓续精神血脉是我们面临的重大历史任务,准确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内涵意蕴与弘扬路径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伟大建党精神的出场只能遵照其客观的历史场域来定向。具体而言,晚近的中国,“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急于救国于危难、解民于倒悬的中国先进分子,秉承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挑起实现民族独立与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在与改良主义、自由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的交锋中,郑重地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创建了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形成了伟大建党精神。
1.伟大建党精神发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坚守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中华民族的前进征程遭遇了历史性延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民族历史进程中本质与必然的内在规定。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着重强调:“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正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宏大时代主题的内在规定下,伟大建党精神才得以形成。
具体而言,伟大建党精神孕育于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之中。晚近伊始的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受制于西方列强的肆意侵占和腐朽清廷的卖国无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成为扼杀中国生机的“三座大山”。由此,谋求民族独立、实现人民解放就成为这一时期的重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成为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五四运动以降,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谋求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开始出现新的转向。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的一切努力与奋斗都是围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展开的。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带领中国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2.伟大建党精神规定于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真理性的理论特质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杨匏安在《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中指出:“自马克思氏出,从来之社会主义,于理论及实际上,皆顿失光辉。”作为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与资本主义运行特殊规律,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探寻人的解放与自由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一经诞生,就闪耀着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璀璨光芒。十月革命一声炮响,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使彷徨的中国看到了出路与希望。作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与马克思主义之间存在本质关联。马克思主义认为,创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是完成无产阶级使命的第一步。恩格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和《共产主义原理》中阐明了共产主义理论的本质以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但历史一再确证,无产阶级并不能自觉地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对此,马克思指出,“为保证社会革命获得胜利和实现革命的最高目标——消灭阶级,无产阶级这样组织成为政党是必要的”。列宁认为,“革命无产阶级的独立的、毫不妥协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社会主义胜利的唯一保证,是一条通向胜利的康庄大道”。正是因为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与坚强领导,俄国才得以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正是得益于十月革命的现实启蒙,传入中国大地的马克思主义开始展现出实践伟力,在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汰拣中接过救亡图存的历史重任,成为早期共产党人的理论依靠,由此,“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东方的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也不可阻挡地到来了。具体而言,第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真理。”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引领,中国工人阶级才得以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中国共产党才应运而生;也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魅力,中国共产党才得以引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第二,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实践性为伟大建党精神提供了价值遵照。作为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上寻求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在人民谋求解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人民既是实践的目的,也是实践的主体。百年来,正是在这种兼具人民性与实践性的共通价值交融之下,伟大建党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磅礴的精神伟力。
3.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
对于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构成本质规定的,不仅有马克思主义,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标识与道德规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融铸于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千年历程,是滋养整个民族的基因血脉。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规定性天然预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起点,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精神土壤。
具体而言,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基本精神涵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内蕴的“大同”社会构想和民本位思想,与共产主义理想有高度契合性。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到墨家民本思想、荀子的水舟之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的精神积淀与理想追求,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扎根提供了宽广的理论空间与实践场域,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动能培壅。于伟大建党精神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内含的崇仁爱、重民本、守诚信、讲辩证、尚和合、求大同等传统美德规范,为其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言,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与其互嵌交融的实践展开,激活了其基因与活力。
4.伟大建党精神凝结于系列建党活动的伟大实践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唤起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得以成立。伟大建党精神凝结于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的早期建党实践。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早期建党实践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出场提供了实践支撑,工人运动的兴起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十月革命的成功实践、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思想洗礼以及“三次论战”中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光芒绽放,是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群体锚定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武器的重要原因。以陈独秀、李大钊、瞿秋白、毛泽东、恽代英等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大力宣扬马克思主义,发表了以《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理论文章,并通过工会组织、俱乐部、补习学校等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扎根。由此在思想战线上开展的与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论战以及诸多先进知识分子世界观的群体性转变,使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不断扩大,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实践作了更为坚实的理论准备。有了充分理论准备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以筹建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3月31日)、组建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8月)为开端,成立了我们党的早期组织。1921年7月,随着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武装的、完全新式的无产阶级政党登上了历史舞台。1922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党的二大制定了党章,产生了民主革命纲领和中央领导机构,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建党实践的完成。由此,从渔阳里到树德里,再到南湖红船,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装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也随之凝聚成形。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意蕴
伟大建党精神是一个兼具始源性与总体性的母体概念。它自形成以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提供了持久的精神滋养。伟大建党精神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提出来的,“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庆祝活动的一个标志性政治宣示和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对伟大建党精神作出了精辟的概括,科学界定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伟大建党精神科学内涵的四个层面,充分彰显出伟大建党精神真理性与价值性、理论性与实践性、革命性与政治性、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特质,“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1.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辩证统一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逻辑起点。在人类认识与实践交互推进的历史进程中,真理与价值关系的探究是贯穿其中的永恒主题,也是我们探讨伟大建党精神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在马克思看来,真理与价值是对主体与客体在实践层面内在关联的表征,两者的辩证统一是开启成功实践的充要条件。这一逻辑联袂就决定了伟大建党精神既坚持真理性,又彰显价值性,实现了两者的辩证统一。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遵循真理性,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武装全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是我们党用百年奋斗实践验证而出的真理要义。在一定意义上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将其本土化、大众化的历史,就是一部勇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践行马克思主义真理、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理论探索史。第二,伟大建党精神彰显价值性,一以贯之地坚守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马克思主义又叫共产主义”。坚守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追求的直观展现,是坚持真理的题中之义与实践进阶。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党百年奋斗、牺牲与创造的历史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来,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临多重阶级困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面临霸权国家的挑衅与颠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各方面的风险挑战,还是新时代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压力与困境,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守共产主义信仰,这是我们党百年来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根本动力所在。
2.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彰显伟大建党精神理论性与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旨趣。认识与实践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实践作为全部生活的本质,内在规定着认识的范畴定向,同时也会受到认识的能动制约。两者的辩证关系表明理论与实践同样辩证统一,“把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和共产党人的使命论内在地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显著政治优势”。 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根本实践指向,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践精神根植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实践。同时,一切实践的最终含义就是超越实践本身,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对践行初心使命实践的规律性总结与认识,也为推进这一实践更好发展提供了理性指导与理论标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始终以不同的实践表征具象于我们党奋进前行的每一个阶段。在“站起来”的征程中,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具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突破阶级困境,推翻“三座大山”,带领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在“富起来”的征程中,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具化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足,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强起来”的征程中,我们党的初心使命具化为实现民族复兴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党初心不泯、使命在肩,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奋斗,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3.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彰显伟大建党精神革命性与政治性的辩证统一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根柢。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境遇中,革命性与政治性始终是其无可替代的意志品质与优良作风,两者辩证统一于党带领人民谋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逻辑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是在矛盾运动中前进的,有矛盾就会有斗争”,并且强调,“敢于斗争是我们党的鲜明品格。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
要斗争就会有牺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每一步,都贯穿着不怕牺牲的精神品格。中国共产党人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斗争精神,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斗争是一门艺术”。可以说,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是斗争的典范,中国共产党人从来不讳言斗争。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深刻指出,我们的工作就是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通过斗争成功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强调,“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同过去时代的斗争形式有着许多不同特点的伟大的斗争”。这一时期的抗美援朝战争就是斗争精神最好的实践演练。其后,无论是改革开放时期在针对封闭僵化思想与资产阶级自由化展开的斗争中,还是新时代在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进行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都毫不退缩,既充满斗争意识,又讲究斗争策略,时刻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政治品格。
4.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彰显伟大建党精神党性与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定向。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作为整体性的政治概念,党性与人民性从来都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从本质上说,坚持党性就是坚持人民性,坚持人民性就是坚持党性,党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没有脱离人民性的党性,也没有脱离党性的人民性”。
具体而言,对党忠诚是支撑中国共产党人百年奋斗与牺牲的显著政治底色。在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行为逻辑中,对党忠诚是无条件且具体的,有着双重领域的实践展开。一是忠于党的信仰。信仰坚定,忠诚才能稳固。作为一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其政治行为展开的第一要领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我们立党兴党强党的根基所在。二是忠于党组织。党员个体服从党的组织是我们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写入党章的基本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必须落实于行动。
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全部政治实践的最终精神归宿。可以说,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赓续奋进的全部政治实践,都是为了不负人民而展开。人民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政治生命的精神支柱,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为人民服务”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在“七一”重要讲话中,“人民”二字出现了86次。“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由人民而生、靠人民而兴,就是我们党百年政治实践的最大逻辑,这也是党始终能够战胜一切风险挑战、赢得人民广泛拥护与支持的关键所在。
三、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路径
“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在理解和把握伟大建党精神的议题上,马克思主义所提出的根本要求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阐发在总体上必须依托人并以现实实践为目标指向。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将精神动能转化为实践伟力,赓续精神血脉,而只有当伟大建党精神这一理论成果得到深入严谨的研究阐发、健全完善的制度保障、底蕴深厚的文化濡染与切实有效的实践转化,并不断取得自我革新时,才能够切中社会现实,在现实实践中真正落地。
1.深入研究阐发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理论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百年之际首提伟大建党精神,意义重大。这一方面表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正当其时;另一方面则为新时代理论探索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新使命。但囿于时间跨度较短,当前有关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研究阐发尚不深入,就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多数成果在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具体内涵以及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了理论阐释,但对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现实功用、辩证实质以及实践路径等方面的阐释还未完全展开。只有彻底的理论,才能说服人,才能真正掌握群众,变为实践的力量,也只有实践才是通往理想彼岸的桥梁。更进一步地讲,我们只有更为深入科学地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实质,才能在获得理论定力的基础上实现理论上的成熟,伟大建党精神才能更具实践伟力。因此,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必须将理论上的研究阐发作为核心靶向。
一是要在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逻辑上下功夫。马克思主义是伟大建党精神生成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我们首先就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与旗帜作用如何彰显,我们坚持真理的原因何在,马克思主义行在哪里,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什么,从而真正从理论源头把握好伟大建党精神的精髓,拒绝“空对空”,防止“低配化”。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在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中把握正确方向。二是要在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逻辑上下功夫。在此问题上,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中国共产党何以历经百年沧桑而依旧风华正茂,中国人民为什么坚定不移地跟党走、听党话,怎么理解中国共产党救中国、社会主义救中国的历史必然性,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把握历史规律。三是要在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践逻辑上下功夫。我们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进的历史性实践中产生的,其引领力贯穿于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和改革始终。因此,我们只有在切中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阐发出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魅力与实践伟力。四是要在阐发伟大建党精神的发展逻辑上下功夫。如何在理论层面阐释好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大而又紧迫的理论问题,同样也是我们更好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切入点。因此,我们要搞清楚、弄明白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间是否存在并列、从属、先后等其他关系,两者作用与对象是否一致,才能真正在实践中把握发展规律。总而言之,只有真正回答好伟大建党精神理论、实践、历史与发展的内在逻辑,我们才能真正增强自身理论定力,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
2.科学建章立制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制度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要“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设定与规范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基本样态,是我们党开展文化建设的主干支撑。因此,如何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由应然走向实然、积极有序地加以弘扬,事关根本、事关全局。制度问题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作为引领激励中国共产党救国、立国、兴国、强国的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的制度和纪律相一致的是,两者协同联动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具体实践中,建立在共同的目标导向与自觉服从的基础上,是高度契合于共产主义理想的行为展开。因此,完善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机制、学习机制、监督机制、创新机制,就成为新时代我们更好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重要手段。
一是要建立健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机制。宣传工作是我们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建立健全伟大建党精神的宣传机制,是弘扬赓续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前提。我们只有在健全机制的保障下主动阐述好伟大建党精神,才能真正使其入脑入心。二是要建立健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监督机制。在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进程中,政治正确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红线,守好这一红线,必须要做到正确监督、有效监督。对此,一方面要构建标本兼治的长效监督机制,实现有效监督与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实践的有机统一,既用严明的监督保障弘扬实践的顺利推进,也用弘扬实践成效检验严明监督的实际效果。另一方面要构建短板破解机制。做到既熟练掌握监督机制的详细政策与合理尺度,又能准确切中问题点与着力点,不断提高监督程序的专业化水准。三是建立健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的反馈机制。伟大建党精神弘扬工作在深入各个领域时,难免会遇到诸如阐释不到位、理解有偏差或者功能不聚焦等问题,这就为我们的实践增添了一定阻力。因此,建立健全伟大建党精神阐释宣传的反馈机制,将宣传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反馈,集中总结,进而科学合理解答,将更为有效地为我们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赓续增添助力。
3.坚持传承濡染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文化活力
在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历史性实践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两大主干至关重要: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引领不可或缺,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濡染至关重要。长期以来,作为我们党的灵魂与旗帜,马克思主义在我们立党立国的各阶段各领域都发挥着不可磨灭的统领作用,但就伟大建党精神而言,我们应该注意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壅滋养同样功不可没。回望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不难发现,自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中国共产党人先天带有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因此,新时代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要在客观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汲取精华,在实践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从而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支撑。
一是要在客观、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培育涵养伟大建党精神的文化土壤,是中华民族得以延续数千年的根与魂,是中国共产党得以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的精神血脉滋养,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得以枝繁叶茂的灵魂沃土。因此,我们必须要以更为客观、更为科学、更为礼敬的态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这样,中国共产党的根基才会越扎越深,我们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内涵才能愈加深厚,才能愈加贴近中国现实,才能愈加日用而不觉地深入人心。二是要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实融合的基础上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一个统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伟大建党精神同行并进的实践展开。我们要立足现实实践,推动现实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前提下,释放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从而使伟大建党精神的弘扬更具成效。需要进一步强调的是,无论是客观科学对待,还是在现实结合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伟大建党精神都形成一个整体,既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凝聚着磅礴精神伟力,又濡染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为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提供着强大的精神动能。
4.推进“四个伟大”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提供实践动力
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命题,更是一个重大的实践命题。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伟大建党精神价值引领力的实现必须依托其实践解释力的有效释放。因此,能否推动理论形态的伟大建党精神实现由“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现实实践转化,就成为能否激发其精神魅力的关键所在。在马克思看来,“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当前,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面对加速演变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要想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必须更为坚定、自信地赓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将伟大建党精神统筹于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全过程。
一是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赓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我们党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时指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斗争,中国共产党的整部历史,就是一部伟大斗争史。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叠加共振,在为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系列挑战。面对新征程上的诸多问题与挑战,我们要坚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时刻以不怕牺牲、勇于斗争的精神状态,不断丰富斗争手段、积累斗争经验,在斗争中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赓续,坚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二是在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赓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最可靠的主心骨。”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我们党的精神之源,不仅是我们党得以创建的精神支撑,还是我们党赓续建设的动力源泉。新时代伟大建党精神的赓续弘扬,必须一以贯之地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贯穿始终,时刻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确保我们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使其永葆强大的生命力与战斗力,进而更好地赓续与传承伟大建党精神。三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赓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一历史性成就的创造,离不开伟大建党精神的激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不仅关系着中国未来发展方向,还关系着人类未来发展前景。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要一以贯之地赓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从中汲取精神力量,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精神灌注于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之中,为继续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增添必胜信心。四是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中赓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坚定赓续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与执着,汇聚万众一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画好新时代最大同心圆,共筑伟大复兴中国梦。
(作者简介:张士海,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