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

发布时间:2018-12-19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新时代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

钟发亮

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做好立德树人本职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保障。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增强工作本领,是摆在高校党委面前的突出问题。本版特编发三篇文章,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出发,探讨相关话题。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建设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等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新时代高校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

高校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汇的地方,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人才培养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

当前,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背景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情况复杂多变,如何在多元思想文化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长期面临的艰巨任务。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落小和落细,全面提升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效性。

1.强化党委责任担当,牢牢把握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政党是维护意识形态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全党动手。各级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加强对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推动重大部署、重要任务的落实。因此,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至关重要。

一方面,高校党委要切实承担起政治责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牢牢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在大是大非和重大原则问题面前保持旗帜鲜明态度,不断增强高校党委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政治担当意识,善于区分思想舆论领域的“三个地带”,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意识形态研判能力。

另一方面,要落实意识形态工作领导责任,强化领导责任意识就是要实现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全方位、全过程的领导,不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把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到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宣传、党管舆论阵地、党管干部等各个关键环节,在这些关键环节和领域真正负起领导责任,拧紧“责任螺丝”,牢牢把握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2.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和凝聚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意识形态属于“观念上层建筑”“软国家机器”,代表的是政治旗帜、道路和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主流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化的具体体现,对正处于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青年学生来说是极端重要的。

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重要内容,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落细、落小,促进其在高校的全方位深入和拓展,通过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和实践中。通过多元整合的方式,促进线上和线下、校内和校外、传统与现代手段结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要不断增强高校师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提高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鉴别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师生的引领力和凝聚力,从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3.巩固高校网络阵地,营造意识形态工作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

网络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既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宣传载体,又是争夺高校意识形态主导权的“主战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方面,高校要善于开发、利用、建设和管理微博、微信等网络媒体平台,通过网络途径用中国话语阐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容,提高校园媒体的舆论引导力,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话语有序传播。

另一方面,高校必须加强网络阵地建设,抢占网络宣传阵地的制高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通过加强论坛、校园网等阵地建设,积极营造晴朗、绿色文明的网络空间,从源头上阻断非主流意识形态信息的不良传播;利用网络新媒体掌握舆情动态,及时发现广大师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构建畅通的沟通渠道,给予师生充分表达和发声的机会,引导高校师生客观、理性、平和地看待各种问题,统一思想认识,努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导向,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4.坚定文化自信,夯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思想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可见,增强文化自信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关键环节,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必然选择和应对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复杂态势的现实需要。

要坚持引导广大师生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滋润心灵,深化师生的文化自信,加深其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知和理解,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实践方式,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在师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让广大师生能有效抵御落后、不良文化的冲击,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坚守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基础。

5.构建意识形态工作大格局,推动意识形态工作深入开展

新时代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一体化格局,要在全面把握师生意识形态状况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落实、落小和落细。

在宏观层面,在高校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强化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统筹执行,党政工团共同管理、相关部门和院系共同联动大格局,落实各个部门的具体职责,明确分工、细化台账,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中观层面,必须搭建以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网络育人、心理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组织育人的育人体系,把意识形态工作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

微观层面,细化在各个育人要素中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具体操作步骤和环节,明确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守好各个“小阵地”,发挥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同向同行的协同作用,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能够全方位推进、全员参与,最终促进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有序、有效和深入开展。

(作者:钟发亮,系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闽南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来源:《光明日报》

上一条:从世界层面看中国改革开放的启示 下一条: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