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从“起航”到领航

发布时间:2015-08-13 发布者: 浏览次数: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从“起航”到领航

 

顾海良

 

 

编者按

  20055月,中央宣传部、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要求。2005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发出《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这一学科设立,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推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一件大事,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

  十年艰辛探索,十年稳步前行,十年成果丰硕。回望十年学科建设历程,长期奋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战线的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顾海良有着深刻认识。在与记者的对话中,他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十年建设之路,并对其今后的发展方向、建设重点作出前瞻、提出建议。

  记者:十年前,您亲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的过程。请回顾一下中央作出这一决定的背景与目的。在您看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十年,取得了哪些主要成就?

  顾海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离不开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这个大背景。2004年,工程开始实施时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教材体系创新。一个体系建设、三个创新,重要的是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学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学理支撑,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基础保障。基于此,工程实施伊始,就把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重点工作。我参与了当时学科设立的专家论证,专家们对设立这一学科形成了高度共识。

  与此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也是来自高校教育界的强烈呼声。20053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正式实施。总结之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85方案”和“98方案”实施的经验,要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必须解决好学科归属和学科依托的问题。加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自然成为“05方案”实施时的共识。

  可以说,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体现了自上而下的要求和自下而上的呼声的高度统一。在征求和听取多方面意见并经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严格审核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设立,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等二级学科,后来又增设了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共6个二级学科。
  2006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组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审核。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靳辉明教授作为召集人负责这次审核工作,见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首批博士点的诞生。

  如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称为“扬帆起航”的话,十年来建设成就卓著,大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之势。特别在高校,在教材、教师、教法、教研、教点这“五教”方面都取得了斐然成绩。在教材方面,众多专家学者参与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工作,编写150余种哲学社会科学专业骨干基础教材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一个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充分反映各学科领域最新进展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正逐步形成;在教师方面,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教学人才培养与培训,包括中国社会科学院和中央党校开展的马克思主义“百名博士”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为推动理论创新和学术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教法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方法有明显改观,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充分发挥;教研方面,坚持把课题立项与凝聚人才结合起来,把理论研究和教书育人结合起来,使教学有了更加坚实的科研支撑;教点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成绩显著,已成为学科建设越来越稳固的“根据地”。

  记者:经过这段时间的研究与建设,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是否有了新的认识?

  顾海良:经历十年建设和发展,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功能的认识比以往更加清楚,也更加全面。

  第一,更清楚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更为坚实的学科支撑,这是学科应当发挥的首要功能。面向未来,学科应该在两方面有新的进展:一是对高校而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继续实施好“05方案”,仍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二是对全社会而言,学科应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有更大的作为,发挥好对全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担当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思想理论教育作用。

  第二,要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是一个年轻的学科,学科建设还有许多基础性工作要做。如对新增的“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似乎停留于“先来后到”的认识水平,被列在学科序列最后。实质上,学科的内在序列,要体现学科内涵的理论的和历史的逻辑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二级学科中,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之间的逻辑关系,其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和“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之间理论的和历史的逻辑关系。在这两对学科中,前者强调理论本身的研究,后者强调理论本身的历史或理论据以产生的社会历史的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社会历史依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理论必然。哲学社会科学在本质上都是历史科学。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曾把马克思科学研究的全部成就概括为“历史科学”。可见,把“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放在学科序列最后,还是由于没有将其提升到学科内在体系的高度去认识。
  第三,要进一步加强“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在6个二级学科中,有3个是以“研究”为称谓的,离二级学科设置的基本要求还有距离,在学科内涵、课程设置和学科体系设定等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经历十年发展,在提升学科体系整体性、统筹协调各二级学科发展上,应有更大的实质性推进。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除了固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功能外,还应发挥好以下五方面的学科功能:

  第一,做好学理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学科的本质是学术和学理,没有学术和学理的学科,终究不是完整、完善的学科。建设和发展好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体系”,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特有功能。

  第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生命力在于理论契合实践、结合实践、指导实践,假如学科建设只是从理论到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能达到学科建设的内在要求,不能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真正作用。

  第三,维护国家意识形态的发展与安全。

  第四,培养一大批合格乃至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

  第五,在21世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中发挥中坚作用,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一步思考和探索21世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内在意蕴、发展方向和现实路径。

  记者:在中央今年年初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地位、建设有很多新表述、新要求,提出要“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从“起航”到领航的发展过程中,您认为要注意哪些问题?

  顾海良: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发展观念的转变。首先,必须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最为坚实的学科支撑,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能止步于此,还应有更大的作为和成就。
  其次,必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学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单位,也是主导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教学科研机构。这个双重定位,是建设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作用的重要前提。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相关学院协调发展、协同创新,共同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处理好主导地位和共同建设的关系,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更大的开放性、融和性。

  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相关学科之间应该形成发展合力,形成“马克思主义学科群”这一学科建设新理念。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组成部分,和哲学社会科学中其他各学科一样,也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加强学科的自我规范、自我完善,保持和提升学科自身建设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学术性。

  记者:您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领航作用主要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

  顾海良: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自身而言,发挥领航作用,首先要切实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现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上发挥垂范作用。

  其次,要建设好教师队伍,在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方面发挥先进作用。

  再次,要发展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各专业学科,在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思想理论宣传及相关人才中发挥主导作用。

  再其次,要融和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建设,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群的协调发展、协同创新中发挥主力作用。

  最后,加强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和高校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在国家意识形态安全、高校思想理论宣传、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党的建设理论和高校党校建设等方面发挥先锋作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领航于人才培养、教师队伍建设、学科自身发展、学科群建设、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及意识形态建设的各个方面。

  顾海良 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工程重点教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写组首席专家,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审议委员会主任。曾任武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教育部党组成员,国家教育行政学院院长等职。

   来源:光明日报

 

上一条:习近平:推动一批大学和学科跻身世界一流 下一条:中共中央组织部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领导干部上讲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