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勃兴助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

发布时间:2019-02-28 发布者: 浏览次数:

高校智库勃兴助力公共管理学科发展

赵豪迈

高校智库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讲,拥有顶尖公共管理学科的大学,基本上都孕育出了顶尖的高校智库。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高校智库发展和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双赢的良好局面。

近年来,高校智库蓬勃发展,从自发走向自觉,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状态。由于基础较好、专家学者云集,在强大需求下,迅速发展为我国智库的一支重要力量。根据浙江工业大学全球智库研究中心《中国大学智库发展报告(2017)》,目前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拥有一定契合度、活跃度、贡献度的中国大学智库有1000多家,具有智库功能的研究机构数量更多。

高校智库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关系极为密切。一般来讲,拥有顶尖公共管理学科的大学,基本上都孕育出了顶尖的高校智库。这一方面是因为这些大学具有较强的实践导向和服务公共政策及社会的良好传统,拥有顶尖的公共管理学科,从而有利于孕育智库。另一方面,这些顶尖的高校智库也推动了本校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了高校智库发展和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双赢的良好局面。

把握高校智库建设机遇

在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日趋完善。当下,高校智库勃兴给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带来多方面的机遇。

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开放40年来,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行政管理学科恢复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恢复与重建中断了几十年的政治学及行政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开始恢复和重建行政管理学科,并把行政学作为政治学一级学科中的二级学科正式列入研究生培养专业目录之中,一批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纷纷成立行政学或行政管理的教学与研究机构。第二个阶段是公共管理学科确立阶段,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组织修订研究生专业目录,增加了管理学门类,下设包括公共管理在内的五个一级学科,行政管理学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后来随着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启动,高校数百个公共管理类(行政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政策等)本科专业相继开设。从此,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进入快车道。这两个阶段对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构建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标志着公共管理学科的相对成熟及其学科地位的正式确立。但是这两个阶段的工作重点主要放在了解把握外部公共管理实践与引进借鉴国外先进的公共管理理论方法,进行公共管理学科的恢复、重建和引进吸收,积极与国际接轨等方面上,导致公共管理学的西方思维色彩浓厚,对如何立足本土实践、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未予以充分重视。在新时代,建构能够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公共管理学科,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应对全球治理和国家治理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始成为当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主要任务,这标志着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开始进入第三个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阶段。在这个阶段,高校智库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立足中国实践,分析研究中国问题,并针对中国问题提出中国方案,有力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进入新阶段。

推动公共管理学科的问题导向。公共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作为典型的跨学科、交叉学科、综合性与应用性的研究领域,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是一个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领域。但在这方面,公共管理学科近年来受到了诸多的批评。比如,陈振明在《中国公共管理学40年——创建一个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公共管理学科》中认为,“目前我国公共管理的研究水平不高,存在着学科边界模糊,视野狭窄,基础不牢,知识体系不完整,研究方法不规范,知识创新不足,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针对性、应用性不强,对国外公共管理领域的新思潮、新流派、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跟踪研究、批判分析与消化吸收尚待加强等方面的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管理科学部的《公共管理学科发展战略》课题组也基于调研及专家问卷的分析,指出了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存在的类似问题。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国家治理日新月异,公共管理学科总体上还不能及时发展出来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指导实践的本土原创性理论,与国家和社会的期待还有一定距离。高校智库可以帮助推动公共管理学科发挥知识创造和实践整合的优势,更有效地参与到回应社会问题和挑战中来,面向问题整合学科资源和构建学科建设体系。

推动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专业能力提升。教师是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高校公共管理学科专业教师一方面要主动传承公共管理知识,运用公共管理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另一方面要进行科学研究和理论创新。开发原创理论要求教师关注公共管理领域面临的重大问题,增强对全球性、基础性和前沿性课题的研究探索,总结中国公共管理的创新经验,产出基于中国背景、中国经验、中国实践的原创理论,提升中国话语、中国理念、中国智慧的全球影响力;要求加强对国家治理的全国调查工作,建设公共管理数据平台,强化专项数据采集,为原创研究提供支持;要求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形成创新成果。这些都需要借助高校智库的力量,教师通过参与高校智库,提供咨询服务,聚焦国家发展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为国家重大战略制定提供智力支持,为公共管理创新和政策工具设计提供决策咨询,为公共政策实施提供评估分析,梳理科研方向和选题,产出原创性研究成果,推动自身专业能力提升。

公共管理学科能力有待提升

公共管理学科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高校智库勃兴背景下公共管理学科发展仍面临严峻挑战。

公共管理学科的社会引领能力不足。智库乃至大学都应引领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高校智库和公共管理学科,尤其要注重前瞻性研究,引领公共管理实践的前进方向。

可是,现在的公共管理学科一方面在主动传承灌输西方引进的一整套公共管理理论,另一方面在被动应付日新月异的公共管理实践。为什么我们的公共管理学科产出不了原创性成果?为什么公共管理实践总是走在公共管理学研究之前?无论是从人才培养理念还是从技术上,公共管理学科原本应该是引领公共管理实践的,现在却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公共管理学科教师的“走出去”能力不够。目前高校公共管理学科教师习惯于象牙塔式的、封闭式的、课堂式的教育,向学生传授知识,而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实践、走向社会需求、走向国际前沿、向国际公共管理学界输出“中国智慧”的能力不够。大学当然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但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让学生知道公共管理未来发展的需求在哪里,真正有价值的科学研究在哪里,政府和社会变革的走向如何,规律有哪些。但现在情况正好相反,教师封闭在象牙塔里,对社会和政府缺乏了解,更愿意在课堂和校园里自得其乐,逐渐就会发现被社会边缘化了,在社会进步的关键时刻缺位了。高校智库则是教师“走出去”、沟通校园和社会的那个“舟”,但我们是否能够驾驭这个“舟”,取决于我们的教师是否具备“走出去”的能力。

公共管理学科实践的基本支撑平台薄弱。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系统科学和政策分析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研究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本身是一个交叉学科群,是以解决公共问题为导向的应用学科,是优秀智库产生和成长的天然港湾。但是,我们目前的公共管理学科组织体系却是细分的、割裂的、碎片化的,且学科之间缺乏交汇和融通。我们的学科知识体系基本上是基于经验和继承,属于从理论到理论,从书本到课堂,我们缺乏全面完整、鲜活生动的公共管理实践,缺乏信息翔实、功能强大的数据分析平台。总之,真正能够支撑智库和公共管理学科实践性特征的基本支撑平台仍然是非常薄弱的。

以智库为抓手强化学科建设

在智库勃兴背景下,高校要强化公共管理学科的开放性建设,夯实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基础,不断强化公共管理学科的实践性环节,开放办学,应积极通过学科发展咨询委员会、专家顾问团队、校政合作、研究基地和智库实体建设等多种形式,构架学科发展和参与政府治理的桥梁,主动融入社会实践,服务教学科研。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智库建设是强化公共管理学科开放性的重要桥梁和纽带。

强化公共管理学科的特色化建设。在国内高校中,每家高校的公共管理学科都有自己独特的渊源,从而形成了自己的学科发展基因和特色。所以,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应该努力打破学科壁垒,凝聚优势,建设具有不同特色的公共管理学科,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建构丰富多样的公共管理学科生态体系,而智库建设是整合学科资源、凝聚学科优势和特色的主要抓手。

强化公共管理学科的平台化建设。要努力扩大公共管理学科的平台承载力,积极有效整合学科内外部资源,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平台作用,并切实解决其运营过程中的体制机制问题。

强化公共管理学科的数据化建设。数字治理和公共管理学科现代化建设已成为学科发展的前沿和热点。信息化建设和数字化服务、智慧城市、电子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遍地开花,大数据技术得到了广泛认同,一个数据驱动的公共管理现代化范式正出现在公共管理实践领域。公共管理教学和研究就要跟踪、引领和服务这种新的实践,作为对数字治理的积极回应。这需要通过智库平台、专业数据库建设、数据实验室建设,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数字治理创新能力,以适应这种日新月异的公共管理实践,以免在信息时代被边缘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数据背景下智库决策支持信息保障协同创新机制研究”(17XTQ007)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

上一条:如何认识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下一条:经济学研究当为高质量发展服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