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1-06-12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成果简介

田心铭

由教育部思政司和教育部社科中心共同承担的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新世纪新阶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研究”(项目号05&ZD021),最终成果为研究专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教育部原思政司司长靳诺、教育部社科中心原主任田心铭、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任项目课题负责人,教育部原党组成员朱新均、北京大学原副校长梁柱、中国人民大学编审任大奎任项目课题组顾问,教育部原思政司副司长冯刚、教育部社科中心副主任张剑任项目课题执行负责人。课题组主要成员有:(以姓氏笔划为序):田建国、任青、李旭炎、张再兴、张建明、张雷声、刘献君、曲建武、迟刚毅、徐维凡、徐艳国、赵存生、翁铁慧、潘敏,还有100多人参与课题研究工作。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16号文件)。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概括为“十个如何”,并强调这“十个如何”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课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为重要”,“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深入研究,采取措施,不断推进”,“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胡锦涛:《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3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深入研究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十个如何”,不断探索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课题报告按“十个如何”分开论述,其中每一个“如何”都在分析现状、肯定成绩、找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以下是“十个如何”对策建议的主要内容:

一、如何更有效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加大学科建设创新力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强大平台。着力在明确学科方向的定位上创新,在把握科学体系的研究上创新,在构筑学科基地的方法上创新,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

加大实施新课程方案创新力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坚强阵地。要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为目标,着力在内容转换上创新、在教学研究上创新、在组织管理上创新。

加大师资培养创新力度,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供优秀的教师。要创新选拔准入制度、创新培训体系、创新政策扶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骨干队伍。

二、如何广泛深入地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改进教育内容,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要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统一起来,着力帮助学生认清四个根本性的问题:(1)爱国主义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政治信念、政治立场、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2)中国搞资本主义不行,必须搞社会主义。(3)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 。

拓展教育载体,不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在拓展课堂载体的同时,着力拓展活动载体、社团载体、媒介载体、标识载体、环境载体,同时在载体中融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目标,让大学生在各种载体的活动中提升思想境界。

优化教育过程,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理想追求。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内在规律,在授业施教的过程中,晓之以事、明之以理、动之以情、励之以志、导之以行,引导大学生把理性认识转化为爱祖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

三、如何针对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一些学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这些课程和学科的吸引力、感染力、说服力

把坚持正确方向和推进学术创新结合起来,增强教育内容的吸引力。坚持与时俱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统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着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增强教育内容的理论基础和学术厚度;加强教学管理,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占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的讲台。

把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和教材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增强教育教学的说服力。全面推进、重点建设,逐步形成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特别要重点建设具有前瞻性和影响力的新兴、交叉学科,逐步建立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总体规划、重点突破,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

把培养学识魅力和培养人格魅力结合起来,增强授课教师的感染力。着力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使教师以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影响和引领大学生。注重提高学术业务水平、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风气建设。

四、如何引导大学生既积极学习和正确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又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

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确保大学生自觉选择思想文化的正确方向。引导大学生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大力开展文化安全观教育,引导大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着力教育大学生全面领会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关于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不断深化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方向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思想文化领域渗透与反渗透斗争复杂性、艰巨性的认识。

大力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帮助大学生不断提升文化素养。努力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吸引和影响大学生。切实加强大学文化修养课程的设置和管理、积极开展“传统文化经典研读”活动,积极吸收借鉴国外文化发展的有益成果,自觉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文化的侵蚀。

五、如何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切实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大学生心坎上

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导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努力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深入发掘蕴涵在各类课程中的反映人类文明成果、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积极拓展课外教育的有效途径,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大学生生活的各环节。拓展社会实践活动途径,着力改革学年学期设置,着力完善社会实践保障体系,鼓励社会各方面接纳大学生社会实践;拓展校园文化建设途径,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拓展解决实际问题途径,着力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

广泛发挥党团组织和学生组织的重要作用,把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大学生成长的各方面。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核心作用;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的群众性和广泛性优势,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先锋作用。

六、如何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预案,将其列入维护学校安全稳定和公共应急管理工作预案中;组织力量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特殊群体心理特征等研究,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规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设相关选修课程和专题讲座;编写统一教材,建设精品课程;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个体发展的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平台和途径。

进一步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投入。加大人力投入,坚持按需、精干的原则,根据学校的规模,着力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建议把为大学生提供心理服务的费用纳入新生入学收费标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工作正常运转。

七、如何积极主动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使大学生能够通过现代信息传播渠道接受积极健康的思想文化

加强网络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校园网络精神文化产品。积极参加国家网络文化工程建设,为大学生提供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产品;积极开发校园网络思想文化产品,更好地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积极发挥大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导他们积极投身到网络文化建设中来。

加强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确保校园网络文化健康发展。着力加强校内网站和网络用户管理,建立校内统一的网站登记备案数据库等;着力加强校园网络舆论的正面引导;着力构筑法律和技术屏障,推动网络文化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科学化的轨道。

加强校园网络基本建设,营造接受积极健康思想文化的良好网络环境。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加强校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四个一批”专业人才;加强校园网络道德建设,积极开展“绿色校园网络”创建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低俗之风,共同建设网上精神家园。

八、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

建立完善领导机制,重点完善责任机制。明确校内各部门的责任,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行政工作部门、教学单位和社团组织,调动各部门人员共同做好工作;重点健全协调机制,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确保做到制度落实、组织落实、工作落实。

建立完善育人机制,在全员育人中突出教书育人。建立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的机制,引导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在全方位育人中突出管理育人,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管理机制;在全过程育人中突出服务育人,建立为大学生办实事办好事的机制。

建立完善保障机制,完善队伍保障机制。通过完善任职资格标准和实行严格的聘用制度,完善评优奖励制度,完善考核保障机制,完善投入保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九、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素质和能力,形成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

强化“双重身份”。按照教师和干部的双重标准,严格辅导员和班主任的选拔,不断提高准入门槛;促进两支队伍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支持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搭建辅导员和班主任流动“立交桥”。

开展“双重培训”。强化职业培训,把辅导员和班主任培训纳入学校师资培训规划和人才培养计划,让其享受专任教师培养的同等待遇;加强专业培养,实施高校辅导员学位提升计划,做到专业培养、专业使用。

加强“双重领导”。加强学校党委的统一领导,建立党政“一把手”责任制;加强院(系)组织的直接领导,把辅导员和班主任作为办学育人的重要队伍和依靠力量摆在重要位置,落实配置规定、培训规划、奖惩措施,与专业教师同等对待。

落实“双重待遇”。落实教师待遇,着力解决好职称评定、评选表彰、科研立项、津贴收入等问题;落实管理干部待遇,按照校内管理干部的条件,为专职辅导员确定相应的行政级别,把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作为党政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

十、如何组织和协调社会有关方面的力量,形成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目标任务。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和组织领导。全面落实中央16号文件的目标任务分工,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职能部门重要职责,纳入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切实落实各方工作责任,积极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宣传和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应发挥好各自优势,主动履行应尽职责;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应坚持弘扬主旋律,努力为大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切实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建设,努力形成教育整体合力。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机制,推动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导、以家庭教育为主托、以社会教育为主线的教育体系;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紧密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努力形成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合力。

该研究成果较好地体现了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中央16号文件的要求、反映了各地各高校的好经验、显示了学术理论界的最新研究成果,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一项标志性成果。其中一些对策建议已被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工作会议所吸纳。

(来源: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上一条:陈奎元:关于当前科研工作的任务和实施创新工程的意见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及其学科建设研究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