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热点难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及其针对性的一条途径

发布时间:2011-08-29 发布者: 浏览次数:

学生热点难点问题导向——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及其针对性的一条途径

谭希培

[摘 要]“学生主体问题导向”或者学生主体问题导向下的专题教学,是指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的选择与指向,必须针对大学生主体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的专题研究与教学活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在教育教学的根本性质与目的、接受机制、问题导向方面都有巨大差异;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而非教学管理与教学设计的重点难点问题,是破解教学重点、难点或疑点的导向,是实现或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心理特点,是有效实施问题导向下的专题教学的前提。

[关键词] 学生热点难点问题;心理特点与认知结构;专题教学

众所周知,要在规定的课时内讲授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确实存在如何把握教材体系的问题,或者说是如何把其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的问题。时下流行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是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专题教学。这通常是把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与疑点理出,进行重点讲授,这无疑是好的。但有些专题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大相径庭,与学生的期望几乎脱节,故而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问题不在于专题教学,而在于缺乏有针对性的专题教学。因此,我提出学生主体问题导向下的专题式教学。

一、“学生热点难点问题导向”的内在规定

所谓“学生热点难点问题导向”的专题教学,是指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的选择与指向,必须针对大学生主体迫切需要解答的问题的专题研究与教学活动。

这里至少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第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主体究竟是谁?当然只能是学生。教学的主旨是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是目的,教师的教是手段。混淆抑或颠倒二者的关系,是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针对性不强的症结之一。

第二,“问题”——学生的热点难点问题,是破解教学重点、难点或疑点的导向,是实现或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所谓问题,首先是现实问题:是因解答现实问题而学习理论问题还是相反?与以往的专题教学根据要点来选择、预设或编织现实问题不同的是,“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热点难点问题导向下的专题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及其选取,必须有助于解答贴近学生这一主体所关心的现实、贴近其生活、贴近其实际的重大问题。学生主体的问题成为学习理论的切入点,甚至是选择不选择某一概念、范畴与原理的根据。“问题是时代的呼声”,时代的迫切需要是教学的主旨。其次,问题必须是贴近学生这一主体的思想与生活实际的,或者直接就是来自学生主体的热点难点问题。应当看到,并非现实生活中所有问题都会为大学生关注。此处的问题,不一定全是关乎人类的未来、世界的前途之“宏大”叙事,但亦非家长里短、蜚短流长的“鸡毛蒜皮”。它们必须是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的“备课”的结果,是因时因地而变化的,也是因主体的层次(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专科生)与专业(文、理、工、医)兴趣而异的。解答大学生迫切需要弄明白的现实问题,通过对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的解答,逐渐帮助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每次课或每节课能重点帮助大学生较透彻地解决或解答一个问题,通过这一个个问题的分析思考,使大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二、“学生热点难点问题导向”的几个根据

缺乏问题意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没有真实主题的教学;没有问题意识的课堂,是没有灵魂的课堂;没有问题导向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不可能有吸引力与说服力的。

之所以提出大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热点难点问题导向,是因为我们必须澄清至少以下三个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性质和目的与专业课有何区别?二者的接受机制有何不同?二者的问题导向有何差异?

通常来说,专业课传授具体领域的特殊知识、规律与方法、技能。它主要面对与解决“是什么”、“行不行”、“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旨在引导与传输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它面对的主要是“应不应该”、“有没有意义”、“如何才有意义”等问题,尽管它也有相关知识与方法的传授,但这些都是手段与中介,都是为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教育服务的。二者的这种根本性质、目的的巨大差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别于专业课所特有的吸引力、说服力,从而真正形成其实效性的根本之所在。面对人生、事业选择、社会现实生活与个人成长中的各种困惑与烦恼,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作指导,进行合理、有意义的分析与思考,在此基础上学会如何积极去应对和处理。在此,人生、事业选择、社会现实生活与个人成长中的困惑与烦恼是“的”,也即我们指出主体问题、“大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热点难点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矢”,有的放矢,即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必须是有主体问题导向的。所谓的针对性与现实性,就是有的放矢。讲什么、为什么讲、如何讲、讲到什么程度,都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或针对性。否则即是无的放矢,结果只能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在这里,“的”是关键,抓住了它,才具有针对性、吸引力与说服力,“实效性”才有基础:解决“讲什么”、“为什么讲”的前提,给“为什么讲”、“如何讲”开辟了道路。

专业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二者的接受机制有何不同?前者的接受机制主要是对知识、方法与技能的循序渐进的理解、接受、记忆与应用等。后者则主要是对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进行比较甄别,或是对已有的作调整,或固化、深化与升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受众本人的经历、情感与环境有较为直接的联系。人生价值观的理解与接受往往与受众本人的感同身受、同其对周围的种种事件,特别是一些重大事变交互作用,也特别同其本人面对的特定时期种种人生际遇、选择、冲突联系紧密,同这些事件中提出的、折射出的各种问题或事变对人生的各种考问与“呼唤”息息相关。因此,事关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问题”是什么?这些问题折射出的问题又是什么?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去抓紧研究,不去深究,“不会说、不能说,甚至不敢说”,岂不等于在向学生宣示自己的放弃与“逃跑”?说假话,说些貌似正确的废话,抑或真话说得苍白无力,也不等于在战斗中缴械投降?

专业课的教学同样有问题导向,而它通常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所差异:前者的问题可以不与人或学生本人相关或直接相关,而后者的问题则是关乎人的,是关乎人生价值观的,更有许多是直接关系到学生本人的。在长期关注与调研大学生热点难点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特别是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自我设计、个人拼搏、自我奋斗、追求实现自我价值等思想观念均较以前更为浓厚、强烈,而群体意识则相对薄弱;他们崇尚自立自主,追求独立人格;在价值问题上,他们既深感困惑与迷茫,又主张独立思考、自主判断和自我选择;他们对家庭乃至社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较强逆反心理,不愿意处于依附地位,不愿意随声附和、顺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吸引力、针对性、说服力和实效性,恰恰就在于大学生问题导向这一关键。面向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问题导向,不是我们可以预设的,即使这些问题关系重大,或是教师们感觉其无比重要,若不能进入学生的视野,或不为学生感兴趣,仍难以达到教学目的,难以获得教学实效。

把握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固然是解决教学实效性问题的根本。但要区分哪些是教学管理中的、哪些是教学设计或控制中的、哪些是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教学管理的重点或难点问题,主要是指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进度等;教学设计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主要是教学切入点、理论前沿等问题;教学中学生关切的问题或学生主体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前两者不同,它是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关联,并以各种方式进入到学生视野中的现实或实际问题。混淆三者,难免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我们指明学生主体问题导向下的专题教学,要指向的不是前两类热点或难点问题,而是第三类。教学管理、教学组织的热点难点问题与教学中学生关切的问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前者是如何教的问题,是教师们要把握并要执行的、通过努力要去达到的目标、任务。这些问题通常学生们不去关心。学生们关心的是自己在人生道路上、在成长中的价值认同与选择中的困惑等问题。我们到底是以教师自己关心的教学管理与设计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中心展开教学?还是以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心安排设计教学?即以教为主还是以学为主?是“要我学”重要还是“我要学”重要?

诚然,把握好教学管理与教学设计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固然重要,但这只能算是教学中的“知己”,而准确把握好教学中学生关注的问题,理清学生对什么问题深感困惑,才算是教学中的“知彼”。管教更管学,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掌握了教学主动权,才能当好教学的主导,导演出有声有色、有实效性的活剧来。

主体性教学,以主体问题为导向,关键在以学生为主。而以学生为主,关键在以“学”而非以“教”为主。以学为主更要在以学生关注的社会现实问题与其切身问题——成长中遇到或生成的问题为主。目的对方法无疑是有较大影响和制约的:教学以教为中心,必以灌输为主,我讲你听。这一方法有用,亦有效,但难长久长效。教学以学为中心,必求引导与疏通,你需我引,你求我供,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吸引力、感召力、影响力由此而生。以往那种以教为主,以学为辅或只管教不管学的教学观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症结概源于此。主体问题导向下的专题教学,切的就是这一脉。

应当指出,学生迫切需要解答的热点问题导向并非排斥思想政治理论的灌输:灌输要有入耳入脑,必须有针对性;针对学生主体问题的灌输才可能是对症下药之举。

三、“学生热点难点问题导向”的实施途径

实施以大学生这一主体的问题为导向的专题式教学,把握其关心与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于深刻认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提问方式。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深刻认识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点。

从我们对大学生的调查了解的资料看,当代大学生的认知结构有较大改观,他们阅读面较广、信息量大,但历史知识相对缺乏,历史感弱化,特别理工类学生更如此;理论兴趣不浓,虽然对社会时政比较关心,但理论知识与观察社会生活的方法相对缺乏。这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其心理特点:一是重求异而不重求同;二是重横向比较而看不起纵向对比;三是重现实而不重理想;四是从众心理弱化而逆反心理强化。必须特别指出,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大学生主体的主体意识主要呈现为平等意识,这种平等意识又特别要求师生的主体间性或主体际性。

以上,构成我们通过访谈、网络、课堂调查问卷及其设计,以及运用现代通信手段介入学生私人空间的方式方法(如博客或微博客、电子邮件、MSN、手机短信等),较准确地把握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重要基础。如果说认清大学生主体的认知结构是我们把握教学热点难点问题的“风向标”的话,那么把握其心理特点是通向其心灵的“彩虹桥”。

这样,教师的集体备课与课堂教学设计就必然完成如下转变:一是由“如何施教”转变为“怎样导学”或“怎样助学”,并最终实现对于学生主体来说是“要我学”的要求,转化为“我要学”的愿望与动力;二是由通常的根据教学管理中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等去研究教学重点难点问题或教学方法,转变为在掌握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于搜集、整理与研究教学主体的相关热点难点问题;三是由思考与讨论如何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具体化为如何把教学管理中的问题贯穿于解答学生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且把理论联系实际的根本方法,具体化为引导学生运用理论去思考与解答其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在课堂教学中,选准平等对话与交流的切入点、思想碰撞的焦点,无疑是教学实效的关键之所在。

综上所述,根据教学管理中的问题——重点和难点,把通过调查研究获得的学生主体的问题——热点难点疑点加以研究分类,设计或逐章设计教学专题;教学管理中的问题(教学目的、要求)由教学主体的热点或焦点问题牵引出,后者是“的”,前者为“矢”,没有确定“的”,不得放“矢”,否则便是乱放;教学设计就是有的放矢:教学设计从导课、教学切入点的确定与执行、课堂讨论、互动,再到课堂总结与教学效果的反馈等环节,始终直接与间接地围绕教学主体的热点难点问题展开、收放。

(作者是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上一条:从学理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三化”的理解 下一条:苏联意识形态工作的教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