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锦涛与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进展
张宁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郑重决定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写入党章。这标志着,经过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期探索和实践检验,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形态上走向成熟。十七大至十七届五中全会的三年间,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进程并没有停顿,而是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这三年,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是一个特殊的重要时期。接踵而至的难事、大事,考验着我们党在困难环境下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也推动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丰富和深化。
一、在全面学习贯彻十七大精神过程中,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不断深化
党的十七大后,学习宣传贯彻十七大精神成为全党首要政治任务。学习领会十七大精神,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是重要内容之一。在这方面,胡锦涛等中央领导同志进一步阐述的丰富思想内容,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解放思想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先导。解放思想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党的十七大突出强调继续解放思想的极端重要性,有着深刻的含义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多年来,在实现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中,我们形成了许多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行之有效的办法。这其中有许多东西对推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但也有些具体思路和做法随着我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而不再适用。如果不能与时俱进,一味墨守成规,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无法解决,甚至会愈演愈烈。因此,推动科学发展必然首先要求继续解放思想,打破新的思想束缚。
胡锦涛明确指出了继续解放思想的任务和重点,要求紧紧围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更加自觉地把继续解放思想落实到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他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必然要求我们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发展理念、发展思路、发展方式、发展体制上都来一个深刻转变,特别是要努力转变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确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继续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既不能把书本上的个别论断当作束缚自己思想和手脚的教条,也不能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看成完美无缺的模式”,要“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前提,是这一理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关键所在。在十七大报告深刻阐述科学发展观并载入党章后,揭示科学发展观中继续解放思想这一活的灵魂,对于全党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尤为重要。
其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性。以人为本,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相信人民依靠人民的群众路线。有了根本宗旨和群众路线,为什么还要突出强调以人为本?
十七大闭幕后不久,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谈到以人为本时讲了这样一段话:“现代化客观上是一个资本积累、技术进步的历史过程,也容易出现机器排挤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一些国家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和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没有处理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关系,结果社会矛盾激化、现代化进程受阻,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值得汲取。”胡锦涛这个论述,从国内到国际,由历史到现实,深刻揭示了现代化进程中机器与人、资本与劳动所得的矛盾运动,为我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提出的必然性展开了全新的思路和宽广的视野。
从客观上看,中国正在走的是一条通过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路。我们的现代化代表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归根到底是为人民服务,这毋庸置疑。但现代化进程有其自身规律。机器与人,资本所得与劳动所得发生此消彼长的相互依存替代关系,是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规律性问题。现代化必然导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资本有机构成的这种变化,在一定意义上就会导致“机器排挤劳动、资本所得挤占劳动所得的现象”。作为以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政党,在领导推进现代化时不可回避地面临着人或劳动者及其利益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这个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出现“为了发展丢了人民”的悖论。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个问题已经变得日益突出。
从主观上说,推进现代化,必然更加注重资本、技术等物的要素的积累和投入。各级领导者为此而努力,无可厚非。但如果对上述矛盾没有或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准备,有意无意间就会形成见物不见人的倾向。在实际生活中,所谓“以物为本”,“以GDP为本”的倾向已经客观存在并在许多具体工作中表现出来。长此以往,不仅党的根本宗旨得不到真正体现,还会重蹈一些国家的覆辙,这是必须高度警惕的。以人为本,实际上强调的是我们党在现代化进程中处理诸如机器与人、资本与劳动关系之类矛盾和问题的基本价值取向。
因此,以人为本不是一个抽象的学术命题,它是针对我国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现实紧迫问题,为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贯彻党的根本宗旨而提出来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精神在当今时代的具体体现。做不到以人为本,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就可能偏离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党的根本宗旨就会落空。在当今时代,坚持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具体说来,在发展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胡锦涛所强调的,“在生产和分配两个环节都要正确把握资本、技术、劳动之间相互替代和依存的特点,妥善处理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实现技术进步和扩大就业的有机统一,提高劳动参与分配能力,促进创造财富和公平分配的协调,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更加注重改善民生”。
其三,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是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重要论断。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说到底就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但这需要深化、具体化。
2007年底,胡锦涛在与新晋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交流学习十七大精神的体会时,专门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描绘未来社会的一段话来阐发这个思想。马克思是这样说的:“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胡锦涛说,这“深刻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理解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体现的这段经典论述,至少有这样几层意思:第一,人类一切发展的基础是以生产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这种活动的本质特征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第二,人类是经济活动及其一切发展的主体,不能让自己所从事的发展活动成为异己的盲目力量统治自己;第三,发展的形态无论简单还是复杂,人类作为主体,都应对其进行共同控制、合理调节;第四,通过这种控制和调节,以作为主体的人和作为客体的自然界的最小消耗,最终达到全面充分地实现人的发展潜能的目的。这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两个方面精辟揭示了发展的基本规律。
实现这种发展,基础是按规律从事一切生产和经济活动,关键是发挥人类在这种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在人类发展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资本的自我增值冲动成为整个过程的主宰和终极目标,包括资本家和工人在内的所有人都变成资本的附属物,人类丧失了主导发展的能力,也就不可能使自己从事的发展自觉按规律进行。社会主义把发展的参与者变成社会化的人和联合起来的生产者,为人类共同控制这一过程创造了基本社会条件,但真正做到合理调节和共同控制仍需做出不懈努力。
我们今天发展面临的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说到底都是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而偏离或违背发展规律的结果。一些片面追求物质财富和GDP的做法客观上使经济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盲目力量。这就迫切需要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有效性结合起来,完善实施“共同控制”的体制机制,从而尽可能“合理调节”发展中诸如投资与消费、城市与农村、区域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等等方面的关系。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推动中国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胡锦涛对经典作家思想的深入分析和透彻阐发,是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进一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内涵。
二、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进一步明确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及党的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我们党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领导核心。科学发展观要成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现实力量,首先要使它体现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行动中,使之成为全党的自觉行动。按照十七大作出的战略部署,全党开展了历时一年半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一活动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有机统一起来,给党的建设注入了新的内涵,有力地推动了科学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以更宽广的视野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对这次活动进行动员和部署时,胡锦涛从世情、国情、党情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实践要求。总的说,在这个发展阶段,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的内外环境、主客观条件变化的必然产物和迫切需要。理解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首先要抓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认清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必须全面分析和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把握世界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格局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以及我国同世界关系发生的深刻历史性变化;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党的队伍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新形势新任务等还不完全符合、不完全适应的新情况。这样不仅从国内而且从国际,不仅从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从党的建设的宽广视野认识问题,有力地推动着全党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增强了推动科学发展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其二,进一步明确了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思路。科学发展观,归根到底要靠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来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基本形成之后,如何在思想认识、工作作风、能力素质、体制机制等方面提高党员干部队伍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能力,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中,党中央围绕这个课题形成了完整的思路。胡锦涛在对学习实践活动做总结时从五个方面概括了在这方面获得的重要启示。他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基础在于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广大党员、干部头脑”,“目的在于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根本在于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动力在于创新体制机制”。这五条相互联系、重点突出、层层递进,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促进党的建设,以党的建设保证科学发展,为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切实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证,指出了正确途径。
其三,积累了党的建设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新鲜经验。十七大明确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长达一年半的学习实践活动,为我们党进一步积累了党的建设服务于党的中心工作的新鲜经验。胡锦涛在总结学习实践活动时,对党的建设各方面工作服务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思想理论建设方面,要“不断提高全党学习和运用科学发展观水平”,“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方面,“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用人导向”;在基层组织建设方面,要“形成分布广泛、完善严密、坚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网络体系”,“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强战斗堡垒”;在作风建设方面,要求“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努力营造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风清气正环境”。
这次学习实践活动,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指针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在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的过程中,既深化了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也使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本身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在指导实践中进一步得到丰富和深化。
三、在应对各种危机和考验中,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想不断深化和发展
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理论最显著的新进展,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想不断丰富和深化。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正式使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概念,并将其内涵明确表述为“三个转变”。在十七大之后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对这一战略思想作了进一步阐述,揭示了我们党提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出发点和目的,这一战略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重大意义以及实现这种转变的基本原则、重点工作和主要途径。在2007年年底举办的新晋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胡锦涛还专门阐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动,但却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样一些重要论断和观点的提出,意味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开始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的丰富与深化主要是在2008年以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实现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实质上冲击的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长期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更加明显地暴露出来。应对危机保增长的实践也促使党中央深入思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
在采用超常规手段保增长时,怎样才能避免走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扩张规模的老路,有利于解决而不是加剧我国经济原有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胡锦涛明确要求:“虽然我们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但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大方向不能动摇。必须坚持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 具体说来就是,“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进一步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和扩大最终消费需求为重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增强三次产业协调性为重点,优化产业结构;以推进城镇化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为重点,改善城乡结构;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和优化生产力布局为重点,调整地区结构。这实际上使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也成为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创造发展新优势的过程。这一富有创见性的战略思路,不仅给保增长工作指出了正确方向,而且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宝贵新鲜经验。
由于思路明确,措施有力,加上改革开放30多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经过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2009年下半年,中国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趋势,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随着我国经济工作逐步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非常状态转向常规状态,党中央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也开始更多地着眼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的长远发展。胡锦涛明确要求在认真总结经验、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完善推动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思路和举措。把发展和转变有机统一起来,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这一时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日益成熟,集中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深刻总结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胡锦涛把这些经验概括为,坚持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有机结合、坚持长期发展目标和短期增长目标有机结合、坚持扩大内需和稳定外需协调发展、坚持改善民生和扩大内需内在统一。这些重要经验反映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内外发展环境急剧深刻变化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仅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具有长远指导意义,是各种情况下坚定不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都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其二,结合形势新变化全面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这一时期围绕这一问题,胡锦涛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新观点。比如,他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国际市场、主要依靠物质投入、经济发展技术含量不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偏低和不同社会群体收入差距过大、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等,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凸显出我国原有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加快转变日益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内在要求。又比如,他指出,世界经济在上一轮发展周期中形成了以新兴市场国家作为全球主要制造基地、以美国等发达国家作为全球主要消费市场、以资源富集国家作为全球初级产品主要提供者、国际资本市场形成对应环流关系的经济增长格局;在这种增长格局下,世界经济孕育着一系列潜在风险。这种世界经济增长格局是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也将在危机强烈冲击下发生重大变化。这些变化,特别是其中全球需求结构的重大调整,对我国高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格局带来严峻挑战。再比如,他指出:“未来几十年,世界上包括我国十三亿人口在内的二十亿至三十亿人将逐步进入现代化行列,能源资源需求和生态环境压力将大幅上升,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地球有限承载能力的矛盾将日益尖锐。” 因此,目前过分依赖资源消耗的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确实不可持续,势必作出调整。根据这些分析,胡锦涛作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的重要论断,并特别强调,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要加快。胡锦涛在2010年2月举办的省部级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全面阐述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必然性。这表明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其三,围绕八项重点工作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出全面部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战略思想又是战略任务。推动其贯彻落实,迫切需要及时把理论认识成果转化为明确的工作思路和切实可行的工作部署。胡锦涛在2010年2月举办的专题研讨班上把这种整体思路概括为八个方面的重点工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经济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需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的系统工程,只有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生态文明建设、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对外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八个方面都取得实实在在的进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胡锦涛深刻揭示了上述每一方面工作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在联系,并按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精神对推进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实现这种转变的工作思路进一步完善。
其四,进一步明确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2010年下半年,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做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这就是说,在整个“十二五”期间,经济工作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速度、更大的规模,而在于下工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更大的进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在党中央的正式文件中作出这种概括,凸显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特殊重要作用,它关系到推动科学发展的全局和长远,是提纲挈领带动各项工作的总抓手,必须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同时,在这个建议中,党中央还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作出了新的概括,明确要求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根本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加快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这样一些重要论述表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战略思想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这一战略思想,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符合中国经济发展新要求,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是我们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理论创新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
简要回顾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进展,可以看出,这一科学理论充满着创造生机和发展活力,不断在新的深度和广度上开拓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指导和引领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来源:《党的文献》201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