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位著名学者纵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评介
2012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编辑的《38 位著名学者纵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是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为弘扬研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等经典、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主题,邀请国内38位著名专家撰写的一部论文集。全书分为“文集专题篇”、“综合研究篇”、“现实研究篇”三个部分。汇集文章 38篇,共 56.1 万字。
该论文集是继《36位著名学者纵论新中国发展60周年》、《36位著名学者纵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后,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推出的又一部集体力作。在2008年以来的西方金融危机、债务危机和整个世界经济危机引发世界思想与行动“裂变”,资本主义现行制度不断遭遇全球反思和讨伐,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再一次成为人们自觉的、理性的“聚焦点”、“热词”的大背景下,此书的出版,对于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全书38篇论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军事等研究领域,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吃透两头”(“两头”就是一头是经典原著,一头是现实实践)的精神贯穿全书。本书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 重视经典
面对世情、国情的深刻变化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面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为使全党增强忧患意识,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党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命题。命题提出后,全党上下都在把它落实在行动当中。落实有快有慢,有真落实假落实。系统学习2009年出版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就是落实的一个实招。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命题本身就直白地告诉我们,建设的核心词就是学习,但学什么、怎么学、学后干什么是关键,是需要明白的三个主要问题。这部集子对这三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学什么?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学习的核心内容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透过原著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在这部集子里,38篇论文尽管主题分见于各个学科领域,但一条鲜明的主线、红线始终穿梭在所有的文章当中,即重视经典原著的学习。学习原著经典,不是要求大家只是熟悉甚至熟背革命导师的语录,也不是让大家结合现实去原著经典里断章取义地寻找某些词句或思想片段,这些本本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学习之法及其危害早已被我党所抛弃和警觉。学习原著经典,主要是通过系统学习文本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达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的这样一个目的,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比如,徐光春在《筑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根基》一文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所在,是内核,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实根基,为此,需要认认真真读懂经典文献,反反复复研究文献理论。江流、赵曜在各自文章中强调,学习原著,关键在于把握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书中其他作者还围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结合当今国际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发展,对马列主义一些经典篇目进行重新研读,提出了不少的新观点新思想。比如,卫兴华在《列宁专题文集•论资本主义》的学习笔记里谈了如何“正确和对待资本主义”,吴雄丞在《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的研读笔记中进一步讨论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等等。
二 结合现实
怎样学?路径的选择决定着目标的达成,学习方法论的运用影响到学习效果的取得。怎样学,主要是解决“桥与船”的问题。面对上百卷的马列经典,以及15卷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列宁专题文集》的精选本,如何读才能更好更快地理解与掌握其基本原理、立场、观点与方法,确实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不断思考的重大问题,否则就会陷入“为学而学”、学不得法的泥淖,结果会事倍功半或劳而无功。
为此,专家学者在集子里,总结自己治学的经验,提出学习经典必须结合现实,思考着学。作者们在文中强调,要深入到原著的历史背景中去读,深入到原著的思想体系中去读,在读懂单篇的基础上把不同篇目贯穿起来增强理解,深度挖掘原著的写作意义,深刻剖析思想观点的来龙去脉;要结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背景,用与时俱进的思维去研读,搞清楚: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提倡要结合发展着的实践去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惟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在发展中丰富、在创新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才能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价值、理论贡献、实践要求,不断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自觉性、自信心和坚定性。另外,有些作者在集子里直接以某单篇著作为例教读者应该如何学习原著,如,杨春贵就直截了当地在《今天我们怎样读< 共产党宣言>》一文中,以《共产党宣言》为例告诉了读者应该怎么学习经典原著。相当部分作者立足当下,结合现实对具体的经典篇目进行分析研读,如程恩富、刘召峰结合《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哥达纲领批判》对现实中的拜物教进行了理论批判;侯惠勤通过概括《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贡献论述了其当代价值所在;周新城通过系统学习《资本论》有关剩余价值理论的论述,提出剩余价值理论“使明亮的阳光照进了经济学领域”,等等。
三 运用原理
学后干什么?当然,不是为学而学,而是为了更好地继承、运用与发展,即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当今时代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研究中国与西方的关系,研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从国内国际实践中提炼出思想并上升为理论,来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专家的社会担当与职业使命。书中作者完全体现出了这样的一种理论自信与理论自觉。如,李慎明立足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的安全与稳定甚至社会的性质的立场,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住房的两重性问题;李崇富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剖析了我国在市场化改革中出现的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中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两型社会的必要性及其重大意义;何干强在《唯物史观的正义论及其当代价值》一文中,通过挖崛马克思、恩格斯唯物史观中的正义论思想,来批驳当前社会上广为流传的各种唯心史意义上的正义论观点,以框正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弄清并树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正义论;赵智奎则以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例,论证了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根本要求、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实需要和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必然性问题,进而提出马克思主义欧洲化、中国化、世界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余斌通过分析资本主义基本思想,对我国深度融入国际社会后如何发展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提出了启示性的建议;等等。
《38位著名学者纵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作者阵容强大,多来自京内外各自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里面收集的论文不仅涉及领域广,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理论性与可读性。上述的简单介绍与评介只是撷取书中部分作者的部分观点与思想。欲知集子中还有哪些大家,欲知集子的具体内容与观点思想,请读者直接阅读本书。
(作者为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副研究员贺新元,文章原题为《重视经典 结合现实 运用原理——〈38位著名学者纵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评介》)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第3期
上一条:赵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深化与拓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