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
顾海良
我们必须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高校“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必修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习、研究、宣传的重要阵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包含了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新意蕴。
明确学科建设新的定位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从历史和现实来看,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从意识形态上打开缺口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和意识形态蜕变却是一个长期过程。思想阵地被攻破、意识形态防线被击溃,其他阵地和防线就很难坚守。我们必须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正是在这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这“三个事关”,彰显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工作在引领社会、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中的强大支撑作用,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战略地位。
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定位中,要深刻把握“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的内在联系及本质要求,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这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思想理论领域的指导地位,维护和发展国家意识形态的安全。
把握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
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根本任务。要从提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拓展对为什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如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增强学科建设的自觉性和责任性。在学科建设中,要着力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视阈和实践需要的广度和深度,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和理论的密切结合上,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的有机统一上,能在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发挥意识形态引导功能的协同上,能在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与人类文明进步的联结上,凸显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时代内涵、时代精神和时代风格,彰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解释力、影响力和作用力。
深化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出了“增强国家精神力量”的新观点,阐释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的新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内涵和思路。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就要“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提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认识高度。适应这一要求,学科建设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深刻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方面的内涵,深刻阐明它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协同推进、交互发展中内在的历史和理论的逻辑。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就“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适应这一要求,学科建设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大的理论引导和实践指向作用。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就要“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适应这一要求,学科建设要“接地气”,坚持深入社会、深入民众、深入实践的“田野”研究过程和方法,在弘扬主旋律和传播正能量的理论研究和现实践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弘扬主旋律,才能树立社会思想的主心骨;传播正能量,才能凝聚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学科建设要能在积极引领社会思潮中发挥中坚作用。
承担学科建设的新使命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着力于大学生的思想理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着力于全社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教学和人才培养。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看家本领”,在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就是要正确认识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问题。在学科建设中,坚持党性,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人民性,根本的就是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本质规定,学科建设要坚守这一本质规定。
党性和人民性关系的基本观点,与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是高度统一的。学科建设要着力于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丰富、充实和提升“看家本领”的内涵和内核。“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理论发展中的“看家本领”才能是有效的、有力的,理论创新中的“看家本领”才能是前瞻的、先导的。
拓展学科建设的新视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出“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新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在学习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用中国的理论研究和话语体系解读中国实践、中国道路、中国形象,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
学科建设要在传播“中国声音”上取得成效,首先就要在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四个“讲清楚”下功夫,即“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学科建设要讲真、讲实、讲好、讲活、讲深中国故事、中国情怀,扩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国际感染力、影响力和认同感。
学科建设要在传播“中国声音”上取得成效,还要提升自身的学术研究水平、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在学科建设中,高度关注和重视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参与国际范围内马克思主义理论重大课题的研究;加强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与国际著名马克思主义研究机构共同举办世界马克思主义论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地。
更加重视学科建设
“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总体要求。高校党委要从“大局”“大势”和“大事”上深刻理解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在思想理论和意识形态阵地上,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有敢于“亮剑”、善于“亮剑”的本领和胆略。要充分认识社会思潮易于向高校集散、社会问题易于向高校投射、社会热点易于向高校传导、社会矛盾易于向高校转移等新特点和新变化,对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政治原则问题,高校党委不能退避躲让,要敢于站在思想理论斗争的前沿,勇于坚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理论阵地。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在弘扬马克思主义具有的革命的、批判的精神上,尽显其理论力量和理论魅力。
(作者系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武汉大学教授;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