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新马克思主义者眼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陈红
当代俄罗斯马克思主义大致可分为三大流派:以理查德·科索拉波夫为代表的正统派、以奥伊泽尔曼为代表的反思派和以布兹加林为代表的创新派。其中,创新派在现今的俄罗斯又被称为新马克思主义流派或后苏联批判的马克思主义流派,而布兹加林、德拉佐索夫和斯拉文是这一流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布兹加林在《社会主义的复兴》和《资本的界限——方法论和本体论》等书中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评价。他回顾了众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历程后指出,尽管某些社会主义国家现实上解体了,但是社会主义的第一次人类实验并未死亡,中国、古巴、越南等社会主义国家,相继进行了改革并仍在继续社会主义的人类实验。他十分肯定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但他也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矛盾,即萌芽的社会主义与市场关系的矛盾。布兹加林曾把市场比喻为老虎,他说:“当市场是一只被关在马戏团里驯服的老虎时,可以给主人带来荣誉、金钱和财富。但是当人没有能力驯服它,或者没有按时喂饱它,那它就会把人吃掉。”在他看来,社会主义这个制度的笼子只有牢牢地将市场这只“老虎”管住,才能驾驭并发挥它的优点。
德拉佐索夫在《重新理解21世纪社会主义》一文中,将中国和日本的发展模式进行比较,并称之为计划—市场模式。他认为,这是充分考虑两国的发展特点,是能够最大限度减少计划和市场的局限性,并将二者的优点结合起来,使之产生最大效应的发展模式。同时,德拉佐索夫还将中国的发展模式与俄罗斯选择的西方发展模式进行比较,认为中国与俄罗斯至少有三点不同:第一,中国独立自主不依赖西方,没有成为西方的原料供应国;第二,中国将国家发展定位在掌握先进工艺上,向西方市场提供加工业制品,不像俄罗斯只向西方提供开采业制品;第三,中国经济进步成果惠及社会各阶层,经济发展致力于保障社会公平。在他看来,中国是由落后走向先进的范例,而俄罗斯依然处于资本主义边缘国地位,是由相对发达国家走向落后的典型。德拉佐索夫还以中国为例,概括了计划—市场模式所具有的五大基本特征:一是既不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也不盲目崇拜苏联的价值观;二是计划和市场混合的经济,充分发挥国家的宏观调控功能;三是以调动私人企业主的积极性为主发展私有企业,不搞国有企业私有化,这不仅能够培养企业家精神,还能培养企业管理精英;四是不断完善教育和研究体系;五是依靠加工业确立了出口导向经济。
斯拉文在《意识形态的复归》一书中将中国和苏联两种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他认为,列宁新经济政策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在他看来,列宁关注的计划社会和满足需求,不仅社会主义需要而且资本主义也有,社会主义的目的不应停留于满足人们的需求,更为重要的是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条件。在列宁时期,为了达到这一社会主义目的,苏联做了很多工作,遗憾的是之后的苏联离这一目标越来越远。在此基础上,斯拉文高度评价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成绩。他认为,中国不仅利用西方科学技术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还建立了现代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同时还建立了医疗和养老保险制度,居民受教育程度提高,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极大发展。斯拉文认为这一切都应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的社会主义模式,并指出,如今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等社会主义的目的与列宁当年所言极为接近。
以上三位学者同属于一个流派,但观点不尽相同。三位学者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分析有着相同之处,他们大多着眼于历史反思,从中国和苏联比较的视角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期深入挖掘苏联解体的原因。同时还认为,中国所取得的成绩足以证明社会主义没有失败,也正是在此意义上,他们充分肯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当然,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有着共同的社会理想,认为当今时代人类社会生活的基础发生了全球性的重大变化,因而应当构建一种不同于20世纪社会主义的新社会主义理论。例如,布兹加林认为,社会主义是由异化的经济必然性的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变的统一的、曲折的和矛盾的进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个简单标准就是,它应当保证比资本主义更高程度的经济绩效和人的自由和谐发展。显然,应从人的发展角度来理解社会主义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神,而从这一标准和视角来审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12月25日
上一条:两条道路 两种前景
下一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