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原则遵循与基本要求

发布时间:2022-06-10 发布者: 浏览次数:

思想政治理论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原则遵循与基本要求

王树荫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P78]习近平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史学习教育,注重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2]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精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提质增效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所在。思政课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要与学习中国共产党前两个历史决议、贯彻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关于《决议》的说明、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必须坚持正确原则、明确基本要求、明晰主要内容。

一、用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

思政课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和树立正确党史观,科学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和奋斗历程。《决议》强调:“全党要坚持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从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践行初心使命,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P2)思政课要准确把握党的百年奋斗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给予青年学生正确的鲜明的价值导向。

第一,《决议》是坚持正确党史观的典范。唯物史观为我们认识历史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正确党史观才能科学看待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思政课要教育引导青年在正确党史观指导下学习党的历史,在熟悉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中坚信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我们共产党人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如果历史观错误,不仅达不到学习教育的目的,反倒会南辕北辙、走入误区。”[2]习近平在解读《决议》时指出:“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要坚持正确党史观、树立大历史观,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正确对待党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从成功中吸取经验,从失误中吸取教训,不断开辟走向胜利的道路”。[1](P79)《决议》遵循这一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实事求是地描绘党的百年历史和奋斗历程、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及其理论成果、展望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远景规划,对历史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为思政课如何正确认识、科学阐释、全面弘扬党的辉煌历史提供了根本遵循。

第二,科学把握党的百年奋斗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习近平在论述中国共产党历史时,往往将主题主线并列,用以指称统领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纲”。主题主线指向党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既贯穿于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各个时期,也规定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各个方面,是认识和评价中国共产党历史时必须回答的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问题。我们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1](P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中将百年党史的主题凝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3](P3)两大历史任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寓于两大历史任务之中,两大历史任务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习近平在论述中国共产党历史时,常常将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并列使用,要求全党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在党的历史展开过程中,主题主线是统领百年的大纲,主流本质是主题主线的具体呈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主流本质,可以从多个维度展开,按照“不懈奋斗史、不怕牺牲史、理论探索史、为民造福史、自身建设史”全方位、全景式展现百年辉煌历史,应该是最为精当的表述。

第三,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唯心史观,通过违背客观事实来歪曲历史、解构历史,宣扬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对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严重危害。历史虚无主义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有的夸大党史上的失误和曲折,肆意抹黑歪曲党的历史、攻击党的领导;有的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刻意勾连、恶意炒作;有的不信正史信野史,将党史庸俗化、娱乐化,热衷传播八卦轶闻,对非法境外出版物津津乐道”,[2]从本质上讲,都是以错误历史观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确道路。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是认清历史虚无主义本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侵蚀的根本方法。习近平强调:“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澄清对党史上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模糊认识和片面理解,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2] 思政课要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发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主渠道作用,以《决议》精神为理论武器,揭露历史虚无主义本质特征,批驳历史虚无主义错误观点,认清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危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二、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及其理论成果

中国因马克思主义改变了历史命运,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过三次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重大理论成果的认识和定位,伴随着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实践进程不断深化发展。我们要深刻感悟思想伟力、坚定理论自信,增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政治自觉,引导青年学生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上来,统一到党中央的最新精神上来。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需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需要中国化。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论。中国为什么需要马克思主义?因为其他主义解决不了中国问题,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能够解决中国问题。如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种种方案纷纷破产。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先进分子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4](P13)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马克思主义为什么必须中国化?因为马克思主义只有在中国化进程中才能发挥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发挥强大生命力,需要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毛泽东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5](P1515)习近平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很多精彩的重要论述,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新时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必然性和必要性,指出:“时代变化和我国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远远超出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当时的想象”,[6](P34)“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6](P33)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经三次飞跃产生三大理论成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三次飞跃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用“第一次飞跃”这一概念定性毛泽东思想,最早见之于党的十三大报告。《决议》将毛泽东思想定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增加“历史性”三个字,突出强调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奠基性和基础性地位,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三个成果完整准确地概括毛泽东思想科学内涵,很好地解释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承续关系。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的理论成果、基本内涵及其表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和理论成果的不断丰富,前后有过紧密联系、不断发展的多种概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发展性特征,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认识飞跃和理论创新。党的十三大报告曾经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定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党的十七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概念,党的十九大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科学审视时代变迁、主要矛盾、重大成就、理论创造等战略性和全局性重大问题,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了阶段性划分,对党的最新理论成果作了新的定性和定位。《决议》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三个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第三,充分认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习近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深刻总结并充分运用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从新的实际出发,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P23-24)这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决议》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等十个方面科学概括了这一战略思想和创新理念,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1](P26)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必将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成功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全面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任务和重大成就

习近平“七一讲话”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四个伟大成就,事实上将百年党史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立足四个重大成就将党的百年历史明确划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一个独立的历史阶段单列出来,使党的历史分期从“三阶段论”发展为“四阶段论”。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时期划分,基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和党的中心工作、主要任务的历史演进,关系到对党的不同历史时期根本任务、历史使命、重大成就的认识和评价,彰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接续奋斗的完整事业,揭示了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思政课要教育青年学生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任务与重大成就的内在关联、深刻体悟中国共产党的战略预见性和伟大历史贡献。

第一,科学认识百年历史任务演进特征。党的百年历史任务也是党的百年奋进主题,是了解和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如何介绍、评价党的百年历史任务,可以从两个维度展开,需要讲清楚两个问题。一是确定历史任务依据的科学性;二是评估历史任务完成的时代性。时代是出题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党的主要任务,主要任务指向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习近平指出:“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告诉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能不能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取决于我们能否准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中心任务。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7]党在百年奋斗进程中科学把握社会主要矛盾、确定阶段性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1](P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1](P9)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1](P1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1](P23)《决议》对党的百年奋斗历史任务的精准概括,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觉和历史主动精神,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性和精准性。思政课要从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发展变化与党的历史任务的紧密关系入手,引导青年学生准确认识党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确定与完成历史任务的时代性与方向性,深入理解肩负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第二,高度评价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铸就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百年辉煌是党的奋斗历程的真实写照,思政课要给予全面展示、高度评价,并把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上。《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党和人民百年奋斗,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P1-2)实践充分说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不可能实现的。习近平指出:“党领导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战胜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历经千锤百炼仍朝气蓬勃,得到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原因就在于党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7]思政课要立足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彰显中国共产党的艰辛奋斗历程和伟大历史贡献,引导青年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通过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取得伟大历史成就之间的内在逻辑和必然性。

第三,重点呈现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决议》重点总结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个重点,有利于引导全党进一步坚定信心,聚焦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1](P8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1](P27)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经济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政治建设、全面依法治国、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维护国家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外交工作等方面,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思政课要深入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呈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的昂扬姿态,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活力和党心军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奋的良好局面。

四、深刻理解党的百年奋斗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百年奋斗历程及其历史意义、历史经验始终保持清醒认识,在总结与借鉴历史经验中坚定信仰、把握规律、走向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对党的历史作过系统总结和精当论述,体现了党中央对党的百年奋斗的新认识,《决议》保持同党的已有结论相衔接,突出“体现这些新认识”。[1](P81)思政课要引导青年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和历史经验,升华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丰功伟绩的认知与情感。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具有总结历史经验的思想自觉,每当党、军队、国家的重大和重要时间节点,党中央就会作出类似“三个历史决议”等重要结论,党的领导人也会对过往历史及其经验提出重要观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毛泽东在延安整风运动开始时强调:“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8](P399)邓小平在回顾我们党的历史时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是宝贵财富,错误的经验、失败的经验也是宝贵财富。这样来制定方针政策,就能统一全党思想,达到新的团结。这样的基础是最可靠的。”[9](P234-235)习近平在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历程时深刻指出:“我们党一步步走过来,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2]习近平用大历史观审视党的历史,要求牢记历史经验历史教训历史警示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有益借鉴。中国共产党在汲取经验、修正错误中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这是一个需要我们深刻把握和教育学生的历史真谛和重要视角。

第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具有重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政治意义、世界意义。“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3](P3)《决议》强调,党的百年奋斗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锻造了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客观地阐述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意义?运用大历史观把握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坐标定位,拓展百年奋斗及其重大意义的历史纵深,是需要遵循的方法论和基本原则。习近平指出,全党要胸怀“两个大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2]思政课要从180多年中国近现代史、从500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史、从500多年社会主义发展史、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宽广视野解读、阐释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重大成就及其重大意义,教育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具有重大意义的科学结论。

第三,从“九个必须”到“十个坚持”的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在进取中突破,于挫折中奋起,从总结中提高,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1](P65)全面理解和科学讲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需要把贯彻《决议》精神与学习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国共产党前两个历史决议结合起来,深入把握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内涵与核心要义。习近平“七一讲话”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提出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必须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决议》概括了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十个坚持”与“九个必须”表述各有特色、含义一脉相承。“这十条历史经验是系统完整、相互贯通的有机整体,揭示了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保证,揭示了党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力量源泉,揭示了党始终掌握历史主动的根本原因,揭示了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根本途径。”[1](P89) 思政课既要讲授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意义,也要把握党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帮助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五、正确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和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是在建党百年历史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1](P2)“在过去一百年赢得了伟大胜利和荣光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1](P75)总结历史经验可以更好地面向未来。思政课既要向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也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激发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家国情怀,充分认识“两个确立”的重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满信心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刻苦学习、不懈奋斗。

第一,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根本问题。《决议》指出:“全党要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1](P72)这个根本问题反映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是什么”是对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追问,“要干什么”是对党的初心和使命的追寻。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深化了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强调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和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决议》指出:“全党必须永远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1](P73)中国共产党“要干什么”是对党的初心使命的时代之问,指明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我们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过去一百年,党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现在,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决议》号召全党“把握历史发展大势,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初心使命,始终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从伟大胜利中激发奋进力量,从弯路挫折中吸取历史教训,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P72)思政课要充分展现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为民情怀和不懈追求的崇高理想,引导青年学生进行理性思考和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对党忠诚、砥砺奋进的精神自觉。

第二,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伟大梦想。中国共产党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经过百年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P72)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描绘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充分调动全党、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统筹协调好各方面利益关系,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当然,“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72) 思政课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弘扬中国人民不断奋斗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既直面遇到的各种风险与挑战,更树立奋勇向前的信心和勇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跑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这一棒。

第三,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切实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党的领导,首先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符合马克思主义党的建设基本原则,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也是应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战略举措,“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1](P26)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正式确立习近平同志为党中央的核心,党的十九大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有了领导核心,党中央才有了权威,全党上下才有了团结的力量。“实践证明,只要全党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就能够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形成万众一心、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战胜一切强大敌人、一切艰难险阻”。[2]全党要深刻认识“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把“两个确立”转化为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思政课要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会坚强的领导核心和科学的理论指导所具有的决定性意义,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证。

《决议》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初心使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这是中国共产党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庄严誓言,也应该成为思政课教师的共同追求。

(作者简介:王树荫,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年第5期

上一条:努力造就一批立德树人的“大先生” 下一条:高校应坚持用红色基因涵养时代新人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