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系:以史为舵 以思为帆 锐意革新

发布时间:2025-04-08 发布者: 浏览次数:

一、基本情况

中国近现代史系主要承担全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中国共产党党史》2门课程,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共产党史》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现有专职教师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

二、建设概况

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系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获全国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湖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一等奖3项,入选湖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名师示范课堂”多人,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4人。

三、教学创新与成效

“两主三维”创新教学方法。中国近现代史系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方法,承担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秉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新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展开教学创新,深度融合校史文化,加速构建MOOC资源(智慧树),逐步构建起“依托教材(坚持内容为王,紧扣教材和教学大纲,凝练专题,推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认知体系的有效转化)、校馆合作(用好“馆+展”资源,讲活纲要课程)、两堂联动(打通线上线下双课堂,推展智慧树慕课资源、建设线上特色小视频)”三维聚力的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渠道的开放与多元。

“四位一体强磁场”亲和力。以“学、思、融、行”四位一体为着力点,增强纲要课的亲和力,打造思政课“强磁场”。一“学”:以问题导引教学,构建问题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思”:教学紧贴社会热点,增强课程的时代感。三“融”:探索武汉市红色文化资源、校史资源与课程内容的切入点、融合点,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深度融合;上好“云端”纲要课,打造线上线下课程双轨制教学有效融合模式;构建课程集群,推动相近学科互动与融合,赋能纲要课程建设。四“行”:推动教学实践的联动与深入,增强纲要课的亲近感。

“沁湖·校史”两品牌特色。中国近现代史系教师借助学院官方视频号“沁湖思政说”平台,充分发挥短视频信息传播的优势,拓展纲要课育人空间,释放纲要课育人引力。积极将百年党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深入融合,为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建设教育强国服务;同时,立足学校历史及办学的内涵和传承脉络,从2018年开始打造“校史进课堂”的品牌活动,将校史文化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讲学校事、讲身边事、身边人讲”,校史馆讲解员的朋辈讲述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历史变得鲜活起来。课程一系列创新成效显著,中国教育电视台、武汉教育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长江网、洪山区委宣传部等媒体多次报道。其中,中国教育电视台2021年报道时,配文“从全国范围来看,武汉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把校史带入思想政治课,有创新、有亮点、有特色”。智汇洪山2024年报道时,配文“大学老师上课自制炒面粉,引导学生课程学习”。

四、教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史系教师注重科研,在教学研究方面持续进行建设,近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4项,主持省社科基金等省部级科研、教研课题10余项。在教材建设方面,中国近现代史系教师先后编著4本校史相关教材,作为国家统编教材的辅助和补充,并发表多篇高水平教研论文。

上一条:聚“集”智慧 有“备”而教——学院举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集体备课会 下一条: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