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评价目的
为加强课程建设,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和课程建设管理水平,特制定《武汉科技大学课程建设评价方案》。
课程评价体系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5项。具体见附件:武汉科技大学课程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1、课程评价按二级指标分别评出相应等级。二级指标的评价等级分为A、B、C、D、E五级,并给出了评分等级系数。
2、课程评价方案分为综合评价、特色及政策支持两部分,采用百分制记分,其中综合评价项占80%,特色及政策支持项占20%。
3、总分计算:M=∑KiMi,,其中Ki为评分等级系数,A、B、C、D、E的系数分别为1.0、0.8、0.6、0.4、0.2,Mi是各二级指标的分值。
4、60分以上为合格课程;精品课程必须在80分以上。
六、本方案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原武科大[2003]26号《武汉科技大学课程评价方案(试行)》同时废止。
| | | | | |
| | | | |
| | | | |
| | | 课程负责人或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
| | | | | | |
| | 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并根据课程需要配备辅导教师;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并取得实际效果。
| | | | | | |
| | 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研活动推动了教学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获得过校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或获得过校级重点以上教学研究立项;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
| | | | | | |
| | | 教学内容符合学科要求,知识结构合理,注意学科交叉;及时把学科最新发展成果和教改教研成果引入教学;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处理得当。
| | | | | | |
| 课程内容的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的关系处理得当,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 | 理论联系实际,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课内课外结合;教书育人效果明显。
| | | | | | |
| | 设计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培养要求;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有显著成效。
| | | | | | |
| | | 选用优秀教材(含国家优秀教材、国外高水平原版教材或有高水平的自编教材);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文献资料或资料清单;实验教材配套齐全,满足教学需要。
| | | | | | |
| | 实践教学条件能够满足教学要求;能够进行开放式实验教学;效果明显(理工类课程,能开出高水平的选作实验)。
| | | | | | |
| |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初具规模,并能经常更新;运行机制良好;在教学中确实发挥了作用。
| | | | | | |
| | | 重视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设计。
| | | | | | |
| | 重视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能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展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
| | | | | | |
| | 恰当、充分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实效。
|
| | | 证明材料真实可信,评价优秀;有良好声誉(根据申报表中所列材料)。
| | | | | | |
| | 学生评价材料真实可靠,结果优良(根据申报表中所列材料)。
| | | | | | |
| | 讲课有感染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启迪学生的思考、联想及创新思维。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根据课程类型,在理论课程内容设计和实验课程内容设计中选择相应部分进行评价。
[2] 实践教学含社会调查、实验、实习及其他实践教学活动。
上一条:武汉科技大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条例 武科大教〔2007〕108号
下一条:武汉科技大学特色(品牌)专业建设管理办法(试行) 武科大教〔2007〕79号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