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发布时间:2022-07-08 发布者: 浏览次数:

人民日报整版阐述新时代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原创性思想、变革性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今天刊发的3篇文章,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阐述。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8日 09 版)

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来之不易,根本原因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新发展。

文化建设被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党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硬,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同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不时出现,严重影响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顺应时代潮流、回应人民要求、把握历史主动,鲜明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文化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极大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正是因为我们党把文化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文化建设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而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提供了强大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世界范围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立破并举、激浊扬清,就意识形态领域的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全党动手抓宣传思想工作,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敢于斗争,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从根本上扭转了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巩固和发展了主流意识形态。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相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能否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持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生活,融入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强调文艺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改革文艺评奖制度,加大对文艺精品扶持力度。积极建构主流文化认同,主流影视剧呈现蓬勃生机,制作出《觉醒年代》《长津湖》等一系列优秀影视作品。同时,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增长迅速,中华文化走出去力度明显加大,国际传播能力大为提高,积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共产党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人类文明交流互鉴,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

注重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源头活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功能。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性、战略性工程来抓。积极开展传统文化资源大规模梳理,统筹实施中华文化资源普查工程、国家古籍保护工程、重点文物保护工程,推进中华文化广播电视传播、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中华经典诵读、中国传统节日振兴、戏曲传承振兴等重点项目,产生了广泛的文化影响。《最美中国戏》《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地名大会》《记住乡愁》等节目,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社会各界学习、研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持续高涨,助推广大人民群众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做好弘扬革命文化和传承红色基因工作

努力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传承革命文化是一项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是中国革命伟大历程和丰功伟绩的浓缩,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生动展现了我们党的理想和追求、情怀和担当、牺牲和奉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用好革命文化资源,用革命文化淬炼广大党员干部公而忘私、甘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坚持用革命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引导广大青年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我们党鲜明提出了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的科学内涵和历史定位:“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提出伟大建党精神,使党的精神之源得到充分开掘,使革命文化得到更好弘扬。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等,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大力弘扬革命文化,极大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

发出新时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最强音

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由经济基础决定,同时又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我们党坚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提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公共文化服务的丰富性、便利性、均等性显著增强;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富有创意的文化活动不断涌现;影视出版繁荣发展,人们享受到越来越多的高品质文化盛宴。中国人民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新时代奋斗精神等广泛弘扬,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打赢脱贫攻坚战、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等,不仅充分表明中国共产党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也从各个方面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今天,随着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越来越多的国人从西方中心主义的迷雾中走出来,将文化自信深深扎根于5000多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贯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是因为有这一科学思想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才能在文化思潮激荡与利益多元化面前形成广泛的价值共识、坚定的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信深深扎根于连绵不断的中华文明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执笔:邵声、李文堂)


用根本制度保障文化建设(思想纵横)

欧阳雪梅

任何一种意识形态、任何一种文化,都有一个居于统摄地位的旗帜和灵魂。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说,其旗帜和灵魂就是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百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人民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把“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列为重要内容。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把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一项根本制度明确提出来,充分体现了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了有力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认识工具”,是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灵魂。历史和实践一再表明,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得好、把握得牢,我们的文化事业就能繁荣兴盛,进而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坚持得不好,发生动摇和偏差,就必然造成思想文化上的混乱,给党和人民事业带来损害。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推动文化建设固本开新、永葆生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意识形态领域的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我们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彻到文化建设全过程各领域,使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始终成为主旋律、最强音。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所以先进,就在于它以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理论为指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并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更好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供了制度保证。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具体的、现实的,而不是抽象的、空洞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领域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按照这一根本制度来展开、来推进,切实把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穿到宣传思想工作各领域,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新闻舆论工作、文艺创作生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和各领域,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同时,我们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把这一根本制度体现到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落实到工作理念、思路、举措上,确保了文化建设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阔步前进。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根本标志;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长远发展的重大制度创新。落实好这一根本制度,第一位的要求就是推动全党全社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之所以能从根本上扭转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的转变,巩固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就是因为有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面向未来,我们要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更加自觉地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新时代文化建设,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更好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促进全体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作者为当代中国研究所文化史研究室主任)


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有的放矢)

张洪峰 郭凤志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深刻总结新时代党领导人民在文化建设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我们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指引我们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好、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

文化作为精神标识,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百年来,我们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中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继续焕发永恒魅力和时代价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的,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延绵至今的,是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很多思想理念和道德规范,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强调“始终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就一定能够建设好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家园,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一往无前的思想基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把我们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为我们在新的起点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一是抓好立柱架梁,不断完善制度机制。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中宣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二是摸清文化家底,夯实工作基础。深入开展文化资源普查梳理,完成可移动文物、古籍、美术馆藏品和戏曲剧种普查,夯实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基础,有效提升全国文化遗产资源基础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三是聚力重大工程,拓宽发展路径。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为总抓手,以项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让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十四五”重点项目规划》明确了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戏曲传承振兴工程、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等23个重点项目。四是完善协调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由中央有关部门牵头的工程部际协调组,在部际协调组的大框架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申遗工作协调机制、国家文化公园省部际联席会议机制、流失文物追索返还部际协调机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舰项目专项工作协调机制等相继建立完善,形成了工作合力。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文化发展改革等有关规划。通过持续努力,传统节日热、文物热、非遗热、博物馆热等持续升温,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氛围日渐浓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逐步形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迎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一系列新课题和新任务。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用以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 人民日报 》( 2022年07月08日 09 版)


上一条: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 下一条:铭记历史 开创未来 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