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史观——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方法论
贺新元
如何以全球史观从全球发展格局中来考量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不纯粹是一个认识问题,更是一个方法论问题。如此,可再一次解放思想,凝聚人心,汇集力量,以更好地指导和推进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全面深化这一伟大实践课题。
全球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全球史观的关键不在于是否谈论了“整个世界”,而在于是否把对象置于建立了普遍联系的“世界”之中。从这一意义上讲,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历史思想,就是一种全球史观。在马克思、列宁那里,世界历史思想都是与其同时代的世界体系相联系的,只是马克思时期的世界体系是由自由资本开拓的,而列宁时期的世界体系是由垄断资本建立的。后一世界体系比前一世界体系更高级,更具广度和深度。但不管哪一阶段的世界体系,都正如列宁所说:“资本主义已成为极少数‘先进’国对世界上绝大多数居民实行殖民压迫和金融扼杀的世界体系。”世界历史也因国际剥削、国际压迫关系而被严重扭曲为如今由资本主导的劳资高烈度对抗的世界体系。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是地区性问题,已经演变为国际性问题。资本因国际性已经在全球联合起来,并主导着世界体系,但劳动者并没有。因此,处在世界体系中心外的半边缘和边缘地区和国家,涉及一个殖民与反殖民、剥削与反剥削的发展问题。目前,这些地区和国家要获得良性发展,一方面离不开体系而不得不依靠它,另一方面又要在保持与之相联系的过程中有足够的独立自主性。只有等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列宁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时候,也就是说,只有当全世界的“无产者”、“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反对、推翻资本的“联合”的时候,体系才能被彻底打破。到那时,将最终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建成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思想的全部内容。
共产主义是一个全球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事业。全球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历史观。树立全球史观,既要坚持历史、现实与未来的统一,又要坚持继承、借鉴与发展的统一。
跳出中国视野局限
改革开放本是邓小平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提出来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政策。用全球史观的方法来研究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就是要跳出“中国视野”对其作全球性解读,以求在一个更为宏观的视野下来观照和再现中国改革开放与世界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必然性,进而彰显出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研究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遵循“中国视野”的根本原则绝对没有错,但这决不是研究的全部。因为中国历史不是孤立的,而是世界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近代以来,西方资本主义的扩张已经将第三世界国家深度卷入其主导的世界体系之中,其间所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都有全球背景。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及其事业从一开始就是在处理“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语境中不断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是在共产国际与苏俄帮助下成立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列主义,本身也是一种外来文化,其身上打有鲜明的世界性烙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由于没有处理好与世界体系的关系,而走了许多弯路;在全球化进程中实行的改革开放,自身已经被置放在世界体系中,并且得到良性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因此,如果仅仅停留在“中国视野”层面上考察改革开放,就会使其研究脱离世界历史背景,而在一定程度上自我封闭,进而制约改革开放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影响对改革开放研究的全面性与整体性。
把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放置到世界现代化的总体进程和全球历史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一要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一个总体性把握,只有如此,才能清楚地理解邓小平改革开放在世界发展历史格局中所处的方位,才能发现其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二要深入研究世界历史发展的特点,密切地关注全球化时代社会变革与发展的规律,从而将全球层面发生的各种事件和进程与中国改革开放联系起来,探寻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运动规律以及与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彼此间的互动影响。三要把改革开放看成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因为全球化实践不断地提出许多新课题,这些新课题又都是我们必须要在改革开放中才能直接去回答的,只有这样,改革开放才能在超越、创新中不断地展现自身的当代价值和强劲生命力。四是可以看清别人走过的路,避免对西方发展模式加以盲目接受和效仿,进而有利于不断地总结、参照、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教训,不断地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增强自己的发展自觉和发展自信。五是有利于在全球性互动中,一方面坚守人类社会发展中客观存在的世界性、共通性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保持自己特色的民族性和自主性,以走出一条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
由此可见,只有跳出“中国视野”的局限,从全球史观的大背景下来观察、思考邓小平改革开放问题,才能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认识,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的历史时期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路径。
超脱意识形态藩篱
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中,一方面我们必须坚守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必须从更高的战略层面超脱意识形态藩篱来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
建设社会主义,不仅需要政治条件,而且也需要经济、文化条件。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快速赶上资本主义国家,加快社会主义发展进程,这是列宁和毛泽东苦苦思索的问题。他们从理论上进行了思考,也从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强调“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但后来被斯大林所放弃,斯大林提出的“两个平行市场”把自身发展囿于意识形态藩篱之中,自我隔离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毛泽东在吸取苏联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倡“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同时也积极与西方国家发生联系。但基于当时冷战的国际背景,始终没有完全超脱意识形态藩篱。结合中苏两国发展现实,可以明白一个道理:在世界历史背景下,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发展根本不可能离开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体系。单枪匹马、封闭式地搞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也不现实。
虽然由资本开启的世界史仍然由西方发达资本主义主导,但早在30多年前,邓小平就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和时代的两大主题,并及时提出中国要发展必须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为中国发展指明了方向,找到了路径。同时,邓小平还提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现代化,需要一个积极利用资本主义的相当长的时期。如何利用资本主义,邓小平提出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存在姓“社”姓“资”问题,也“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在资本主导的全球化时代,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愈来愈国际化,这是不争的事实。同时,基于对传统社会主义的理解、对世界形势的判断以及囿于传统意识形态的束缚,有些人惧怕资本主义发展,甚至简单化地把资本主义作为祸害来看待。为此,邓小平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时1986年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导方针的决议》也明确指出:“必须下大决心用大力气,把当代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经济行政管理经验和其他有益文化学到手,并在实践中加以检验和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又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但是,为了更好地借助全球化平台,利用资本主义,利用市场经济手段,作为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中国从来都是站在战略高度,在驾驭意识形态中超脱意识形态藩篱而又没有迷失于意识形态之中。某种程度上讲,这可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伟大成就的秘密所在。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必须对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与认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同时一切历史也都是世界史。每一件历史活动或历史事件都应该放在全球史观下,才能真正地看得真切、看得明白。不从全球史来充分了解和把握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就很难看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真实存在状况,也很难激发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自觉意识。所以,确立全球视野是正确理解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科学方法论。
前线 2014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