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影响力从何而来
李建国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快速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逐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源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对人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源于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基础,更源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创新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因其不断创造经济社会发展奇迹,有力地证明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和社会主义的旺盛生命力。
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时候,美国国务院顾问、霍普金斯大学的美籍日裔学者弗朗西斯•福山曾著书立说鼓吹“历史终结论”。在福山看来,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冷战的结束,标志着共产主义的彻底终结,历史的发展将只有一条路,那就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一种经济高速发展、政治稳定、社会结构平衡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有力地证伪了福山的“历史终结论”。 2009年1月,福山在接受日本《中央公论》记者专访时不得不承认:“客观事实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可能并不是历史进化的终点,随着中国的崛起,所谓‘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人类思想宝库需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新兴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相继陷入严重的困境。中国在这次危机中虽然也受到了很大影响,但由于及时采取正确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努力扩大内需,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宗旨,坚持决不乘人之危和决不损人利己的两大原则,在危机面前与世界各国、地区通力合作,共渡难关,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的表现,以及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这一事实,使许多人认为美国发展模式已衰落,中国发展模式正在兴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社会主义的中流砥柱。苏东剧变之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原来的15个社会主义国家只剩下5个。中国在世界社会主义危机中的出色表现,既稳住了自己的阵脚,也稳住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阵脚。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没有停滞,也没有倒退,反而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世界上其他的社会主义国家。俄罗斯学者阿•雅可夫列夫认为:“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在目前条件下体现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因其发展模式的创新性对当今世界具有显著的影响力。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在2010年出版的《当中国统治世界》一书中认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一直为国际社会津津乐道,但是其影响力远远不止这些:中国崛起标志着西方国家在全球主导地位的终结。与此同时,中国崛起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畴,包括文化和政治等方面的崛起,而且中国崛起所产生的影响远大于美国崛起的影响。澳大利亚学者彼得•哈尔彻认为,中国模式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因此现在受到考验的不是北京的体制,而是西方的体制;对于西方模式而言,中国模式成为了强有力的替代模式和一种挑战,在一定程度上让西方国家以及西方民主、自由的种种怡然自得的想法相形见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进步性
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等理念,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和世界,也给人类的未来带来了期望。
20世纪90年代,中国提出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西方人眼中,中国是最早认识到必须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进入21世纪,中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有西方学者评价这是对人类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此后,中国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次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日本媒体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味着中国将更加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公平,“一边倒”式的发展经济将转向重视民生和民权,对于推动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的协调与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这一提法迅速引发国内外社会各界的热烈讨论。美国学者约瑟夫•格雷戈里•马奥尼认为:“中国梦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美国梦,但美国梦一直以来都建立在以剥削与霸权为特征的政策与实践之上,这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环境上都是无法持久的。当今世界确实需要某些思维范式的转换,或者更进一步说,需要对政治经济改革从认识上进行裂变式更新,而中国也许是促进和领导此类变革的最佳候选者。”
与以往世界强国崛起的路径不同,中国没有而且也不会走传统大国崛起的老路。1974年,中国重返联合国,邓小平同志向世界郑重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的判断,多次向世界表明,中国过去不称霸,现在也不称霸,即使将来强大了也不称霸。中国选择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作为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基本途径,不搞强权外交,始终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为全世界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的主张,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
在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季塔连科看来,“中国在对待现代文明方面的态度、实施社会政策方面的经验,客观上成为‘历史末日’及‘文明冲突’等自由化思潮的有力替代者,从而推动历史发展,防止文明之间的冲突,推动其转向建设性对话,实现全球的共同发展”。事实表明,中国已经成为亚太地区和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维护世界和平和促进共同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意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示范性
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掠夺,历史上的共同遭遇使得实现现代化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了广大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共同课题和艰巨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成功地解决了或者正在解决着当代人类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追求文明进步、发展经济、摆脱贫困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形成,让广大发展中国家真切地看到了独立自主地依靠自身的力量也能成为一个强国的希望,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转向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印度前总理辛格说过,中国的改革推动了印度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外经济开放使中国深深受益,也使印度深深受益。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已成为许多中东国家学习的榜样,作为一个在国际上拥有重要地位的国家,中国的声音在这里备受尊重。”世界银行也认为中国模式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有示范效应。
当然,面对当前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些赞美之词,我们应当保持清醒,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借鉴,但从根本上说,世界上毕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每一个国家都必须努力探索和选择符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邓小平同志反对别的国家来照抄照搬中国模式,也更加反对我们把中国模式强加于人。他指出:“各国的事情,一定要尊重各国的党、各国的人民,由他们自己去寻找道路,去探索,去解决问题”, “我们反对人家对我们发号施令,我们也决不能对人家发号施令。这应该成为一条重要的原则”。
当前,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任重又道远,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众多而复杂。我们必须理性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始终坚持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前进,通过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正是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不断迸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才保障了中国前行的每一步都迈得坚实而有力。
近年来,“中国模式”成为中外学者竞相研究的热点话题,其中有的观点把中国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分割开来,认为中国模式仅仅是指中国的经济模式,这种说法很显然是忽略了经济高速增长背后的制度动力。必须指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让中华民族扬眉吐气的成就,都是在现行政治制度下取得的。国际社会的学者和政要把中国取得的成就仅仅归于中国经济,没有看到中国政治和文化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这样做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实际上,中国在经济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恰恰反过来证明了中国政治上的成功,这才是合乎逻辑的结论。
2011年,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陈锦华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一个国家发展道路的模式必然含有制度的内生动力,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根本不可能有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中国模式的核心就是中国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辉煌,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处理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公平与效率等重大关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出发,显然比代表少数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资本主义制度更为优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顺应时代潮流,有利于保持党和国家活力、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利于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有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应对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上述这“五个有利于”,实际上揭示的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但也要看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很远,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参与总体而言是有限和有选择的。在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影响力问题上,要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分量,不能好高骛远,最重要的是恰当地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国际环境,谋求更好的发展。
《前线》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