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冯颜利 姚元军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丰富而博大的思想体系,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作为其核心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恩格斯及其继承人不断批判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步建构起来的理论成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就没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在致约·魏德迈的信中,对他自己关于阶级论述的贡献作了科学、准确的阐释,他认为:“(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47页。)经过巴黎公社的伟大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诸多新的观点和思想,从而深化和完善了这一理论体系。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启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篇章,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带领俄国人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随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列宁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使其形成了一个科学、严谨的理论体系。列宁对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如何理解和把握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内涵,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形式、主要任务以及实现条件都进行了十分有益的探索。苏联解体与其完全放弃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直接相关。深入理解准确把握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对当今我国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一、为什么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是在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进行批判时,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概念的。列宁指出,伯恩施坦“宣称‘最终目的’这个概念本身就不能成立,并绝对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他否认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在原则上的对立;他否认阶级斗争理论,认为这个理论好像不适用于按照多数人意志进行管理的严格意义上的民主的社会,等等”(《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3-54页。)。列宁之所以对伯恩施坦主义作出如此批判,是因为在世界历史发展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以后,以伯恩施坦为代表的修正主义思潮在第二国际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各种机会主义流派大肆歪曲、肢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的学说,企图使马克思主义革命党向改良党发生转变。针对第二国际存在的这一严重危机,列宁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实质就在于否定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绝对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否认阶级斗争理论,其根本目的是在为其改良主义提供理论支持。列宁从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专政基本原理出发,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首先,经济斗争不能代替政治斗争。伯恩施坦修正主义思潮一度在俄国得以流行和传播,他的很多著作被翻译成不同俄文版本,并且对俄国共产主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受其思想的影响,在俄国工人运动中逐渐形成了一股“工联主义”“经济主义”流派和思潮,这种倾向刻意割裂无产阶级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之间的联系,将工人运动和阶级斗争仅仅局限在经济、生活改善范围内,严重脱离了马克思主义关于通过阶级斗争建立共产主义政权的根本宗旨,阻碍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发展。在俄国社会民主党倾心于日常经济生活斗争,有走向偏离马克思主义路线的危险时,列宁批判了这一不良倾向,指出了在反对资本主义的阶级斗争过程中,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的关系,以及政治斗争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重要意义。他认为:“根据经济利益起决定作用这一点,决不应当作出经济斗争(等于工会斗争)具有首要意义的结论,因为总的说来,各阶级最重大的、‘决定性的’利益只有通过根本的政治改造来满足,具体说来,无产阶级的基本经济利益只能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治革命来满足。”(《列宁专题文集·论无产阶级政党》,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92页。)从以上观点出发,列宁认为俄国社会民主党应该着力培养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政治纪律,有效地将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结合起来,使经济斗争服从于政治斗争,使局部斗争服从于社会阶级斗争,并且要求建立一个统一、严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来领导阶级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最终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经济利益和需要。 其次,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革命的必要政治条件。社会主义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确立,这种剥削程度也会随之加剧,从而使得工人阶级对摆脱资本压迫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而这种压迫的解除必须是建立在彻底废除现存社会制度的经济基础,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只有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彻底改造才能使人从被资本剥削、被商品奴役的悲惨命运中解放出来。因此,实行社会主义革命是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的必由之路。但同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一切社会革命都必然是政治革命,“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不弄清这个问题,便谈不上自觉地参加革命,更不用说领导革命”(《列宁全集》第2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31页。)。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对象的各种资本主义势力,绝对不会在这场革命运动中自动地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会用尽种种手段和阴谋进行反抗和争斗,无产阶级如果没有以强制力为后盾的政权作为保障,就很难在这场斗争中取得胜利,即使取得了胜利也很难推行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各项措施。因此,“要完成这个社会革命,无产阶级应当夺取政权,因为政权会使他们成为生活的主宰,使他们能够排除走向自己伟大目的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在这个意义上说来,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革命的必要政治条件”(《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93页。)。只有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才能运用可以镇压一切剥削者的政权,消灭包括自己在内的一切阶级。
最后,无产阶级的革命性必然要求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列宁认为,“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是同《共产党宣言》提出的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这一原理最密切地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6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对各个阶级进行了深刻、科学的分析,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各种小手工业者、农民、小商人等等阶级在革命运动中表现出的不坚定性,而无产阶级由于其阶级本质和生活条件使其对社会主义革命抱有坚定的革命意志且能够形成强大的革命力量,在这场运动中起到领导和担当的作用。列宁认为,“专政”之所以必要,就是因为我们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对各个阶级的分析,能够透彻地把握小资产阶级势力在革命的关键时刻革命性会动摇甚至走向反动的一面,因此,“如果我们的确肯定地知道小资产阶级在无产阶级完成自己的无产阶级革命时一定支持无产阶级,那就根本用不着谈论‘专政’了,因为那时完全能够保证我们获得如此压倒的多数,以至专政大可不要了(正像‘批评家’想要别人相信的一样)”(《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15-216页。)。列宁认为,我们不仅要坚持专政,而且只能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无产阶级专政。 二、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核心精神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基础上,为解决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所形成的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与革命民主专政既有区别也有联系,并对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形式、主要任务以及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条件都有系统的认识和研究。
(1)无产阶级专政的核心内涵。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对整个马克思主义体系至关重要,“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同平庸的小资产者(以及大资产者)之间的最深刻的区别就在这里。必须用这块试金石来检验是否真正理解和承认马克思主义”(《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06页。)。而在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历史上,有很多资产阶级学者和各种形形色色的非马克思主义者和假马克思主义者否定和歪曲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降低到革命民主专政的水平,混淆俄国社会民主党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之间的区别,企图用革命民主专政代替无产阶级专政。对此问题,列宁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厘清了革命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列宁认为,革命民主专政是民主社会变革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奏曲和最低纲领。在实现社会主义变革的最低纲领时期,要充分重视处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中间力量,实现下层阶级的革命民主专政,必须认识到“充分实现民主主义是以这些人的利益为基础的,这些人愈开化,他们为争取充分实现民主主义的斗争就愈不可避免。”(《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页。)这种革命民主专政以无产阶级和农民为专政主体,其主要任务是破除一切专制制度及其残余,在此基础上列宁进一步指出:“我们一定能使俄国革命成为许多年的运动,而不是几个月的运动,使这个革命不是只从掌权者那里得到一点小小的让步,而是彻底推翻这些掌权者。”(《列宁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2页。)在列宁看来,无产阶级专政是对革命民主专政的继续和发展,是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现。这种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是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多数人的民主和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这种专政“即不与任何人分掌而直接依靠群众武装力量的政权。只有使无产阶级转化成统治阶级,从而能把资产阶级必然要进行的拼死反抗镇压下去,并组织一切被剥削劳动群众去建立新的经济结构,才能推翻资产阶级”(《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8页。)。
(2)无产阶级专政的表现形式及其主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一般理论,这一理论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和具体环境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巴黎公社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被马克思称为“终于发现的可以使劳动在经济上获得解放的政治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9页。)。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中,创造并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在苏维埃俄国的具体实现形式,“这种形式就是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苏维埃制度。无产阶级专政”(
《列宁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483页。)。这也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在执政以后,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列宁着重从俄国本国实际出发,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作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列宁认为,在革命的不同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会有所不同。在革命的初期也就是夺取政权并镇压资产阶级的直接反抗时,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任务就是暴力手段,“是对某一阶级有组织地使用暴力的特殊制度”,“就是对无产阶级政权的敌人采取军事斗争措施的状态”(《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197页。),“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的最坚决最革命的形式。”(《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85页。)这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阶段,在夺取政权并保持政权的特殊时期所必然要求的。但列宁同时又强调:“无产阶级专政决不只是推翻资产阶级或推翻地主,——一切革命都这样做过,——我们的无产阶级专政是要保证建立秩序、纪律,提高劳动生产率,实行计算和监督,建立比过去更巩固更坚强的无产阶级苏维埃政权。”(《列宁全集》第3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42页。)这是因为,随着政权的夺取和日益巩固,大规模的、公开的敌我斗争已经基本结束,此时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的主要任务是将重心放到社会主义建设、恢复和提高社会主义生产力方面来,通过最大限度争取中间阶级,联合各劳动阶级,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从而最终消除三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不仅在于暴力,而且主要不在于暴力。它的主要实质在于劳动者的先进部队、先锋队、唯一领导者即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39页。)。
(3)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条件。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需要具备各种条件,需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列宁认为:“这里是一个由若干齿轮组成的复杂体系,而不可能是一个简单的体系,因为无产阶级专政不能由包括全体无产阶级的组织来实现。没有一些把先锋队和先进阶级群众、把它和劳动群众连结起来的‘传动装置’,就不能实现专政。”(《列宁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0-201页。)列宁认为,党的领导是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先决条件。无产阶级专政是通过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即共产党的领导来实现的,没有党的领导无产阶级专政只能是一句空话。众所周知,在资本主义制度剥削下,由于文化、生活条件以及各种客观因素的限制,使得全体无产阶级不可能整齐划一地都提高到共产主义理论和道德水平上,必须依靠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即党的领导作用,带领广大无产阶级以及各劳动阶级,摆脱资产阶级的压迫和欺骗。列宁指出:“我们的全部经验表明,这个事业十分重要,因此我们要重视承认党的领导作用问题,在讨论工作和组织建设的时候,决不能忽视这一点。”(《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73页。)但同时列宁也认识到,要使无产阶级专政这架复杂的机器运转起来,还必须要有苏维埃政权、工会、青年团以及各种社会群团组织作为“传动装置”。这是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全体劳动者的共同事业,而“共产党员不过是沧海一粟,不过是人民大海中的一粟而已”(《列宁专题文集·论社会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36页。)。无产阶级专政的实现不仅要依靠共产党的领导,还要善于用非共产党人的手来建设共产主义,通过其他群团、工会等组织的中介作用,充分吸纳和带动非党员群众参加苏维埃日常工作管理,有效地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先进文化和先进技术以发展和巩固苏维埃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列宁认为,为保证无产阶级专政的顺利实现,我们需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第一,需要保持好党的机构与苏维埃政权之间的合理关系。既不能用党的机关取代苏维埃机关,忽视苏维埃政权机关在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的巨大作用,同时也不能排斥无产阶级政党对苏维埃政权机关的领导,任何企图改变、削弱党对苏维埃政权机关领导的结果都只能是导致苏维埃政权机关的变质和垮台。党应该通过苏维埃政权制定各项法规和政策来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实现党的领导。第二,要正确处理好党与工会、青年团等群团组织之间的关系。列宁认为,随着无产阶级取得了政权,工会的性质和任务也随之发生了重大改变,工会逐渐成为党联系千百万劳动群众的一个中间环节。“党就是通过这个机构同本阶级和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阶级专政就是通过这个机构在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列宁全集》第3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8页。)“如果对待工会的态度不正确,就会使苏维埃政权灭亡,使无产阶级专政灭亡。”(《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02页。)因此,在正确处理党的领导与工会二者之间关系的问题上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方法,既要警惕工会反对派提出的“工会国家化”问题,又要对“整刷”工会的错误观点给予反击。在谈到发挥青年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时,列宁认为,作为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代工作者的任务就是批判并推翻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政权,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保持社会主义政权,为各项事业发展奠定基础,而青年一代的任务则是在这个基础之上进行建设,使无产阶级专政事业得以延续和发展。因此,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应该团结起来,遵守共产主义纪律,努力学习,自觉接受党的领导,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三、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的当代价值
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不仅适应了苏联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而且对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成为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直接理论来源之一。今天,我们重新全面认识和深刻把握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对于更好地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价值。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功能只能加强而决不能削弱。我国是坚持以人民群众作为历史发展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要旗帜鲜明地走自己的路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核心组成部分,是检验和辨别各种真假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在我国,由毛泽东等党的第一代革命领导集体创立,并经过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丰富和发展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与中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史来看,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事业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在一段时间内,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形势估计的偏颇,把阶级斗争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使阶级斗争一度扩大化,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了影响。改革开放后,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一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随之而来,这时也出现了有意淡化甚至放弃阶级斗争,企图全盘西化,走西方议会式道路的危险。正反两方面的历史表明,在关于阶级斗争方面,出现“左”的极端行为和右的不良倾向的根本原因都在于没有真正理解和把握好马克思列宁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的精神实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但我国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着破坏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敌我矛盾斗争,也并不能排除在一定条件下具有激化的可能性,而且在资本主义势力还处于优势地位的国际体系中,国外敌对势力试图颠覆人民民主政权的意图时时、处处都存在。为此,人民民主专政的功能只能加强而决不能削弱。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最大限度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同时也要警惕敌视、破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国内外势力并采取坚决有力措施予以应对,使人民民主专政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不断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二,更加突出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建设功能。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专政具有暴力镇压反革命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两大任务,并且随着革命第一阶段任务的完成,无产阶级专政的主要功能就会转移到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各种物质和精神条件的任务上来。但是,以往在谈到列宁无产阶级专政思想时,很多时候往往只提到前一功能,而忽视了列宁对无产阶级专政第二种功能的阐述和强调,以致人们一谈到“专政”就误认为是“专制”甚至暴力,就是不好的东西,应该加以拒绝,进而认为凡是“民主”就是好的东西,应该统统加以接受。而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够全面系统准确把握列宁的无产阶级专政思想,就可以很清楚列宁在苏联共产党取得政权尤其是在反革命势力受到初步镇压,政权得到初步稳定和巩固之后,更多的是强调无产阶级专政组织、建设、管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职能,列宁还十分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并且这一思想贯穿其一生。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权已经得到稳定和巩固,社会局面安定,大规模的、直接的敌对势力活动已经基本被消除,人民民主专政的暴力镇压反革命职能虽然依旧存在但已经被相对弱化。同时,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各种机遇与挑战并存,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呈现出独特性、复杂性的基本特点。但总体来说,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这一基本国情没有改变。因此,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主要职能,是我国现阶段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任务和首要目标,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在与资本主义竞争中赢得比较优势。
第三,进一步发挥好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作用。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地位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受到诸多错误思潮的冲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地位受到挑战。从国内环境来说,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体分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利益诉求多元化,思想意识也随之出现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各种正确的、错误的观点和思潮交织在一起,鱼龙混杂,这无疑对统一人们思想认识,凝聚改革发展的共识带来一定的困难。从国际环境来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整个世界的两大问题。国际合作和交流、人员往来等虽然更加频繁,且随着综合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掌握国际话语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加强,但决不能由此认为现阶段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方向的势力之间的较量已经消失。相反,伴随直接军事大冲突可能性降低的同时,意识形态等这种无硝烟战场的斗争更加激烈。近年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鼓吹的普世价值、宪政、新自由主义以及暗中支持香港“占中”运动等表明其企图“分化”“西化”和干涉我国内政的手段更加隐蔽,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在这种复杂的内外环境作用下,难免会出现一些人或势力,抓住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争论或薄弱点,故意进行放大、歪曲,以期引起思想上的混乱。当前就存在一股否定人民民主专政、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的不良倾向,极力宣扬“阶级斗争熄灭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已经过时,必须予以抛弃,而应该以西方的“宪政民主”取而代之。这从表面看是一种理论、学术观点之争,但实际上是政治与道路之争,其实质还是企图从根本上抽掉无产阶级专政这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中最核心、最实质的部分,从而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合法性。对于这一思潮,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判断和认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一方面要树立危机意识,积极应对和主动回应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出现的各种重大问题,破解和澄清各种理论误区,旗帜鲜明地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另一方面,还要善于理论创新,建立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精神实质和中国国情的核心价值观,积极培育、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发挥其对各种社会力量的统摄和整合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凝心聚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
[2]《列宁专题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
[3]《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4]《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6]冯颜利等:《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基础理论问题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出场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7期